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俞如燕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俞如燕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同步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同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善教学方式,在上课时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添加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结合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引导其探究性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本文从当前数学教学实际出发,就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授课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逐渐获得广泛应用,其不仅能给学生呈现多样的学习素材,也能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来刺激学生,促使学生全身心的进入课堂学习,进而能对课堂内容形成理性认识。同时,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化和远程控制化的特点,具体可分为线上远程教学和线下的学习资源分享,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
        一、利用人机交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人机交互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显著特点,不仅能显著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通过视频或图片更好的感染学生,进而让其产生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对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先给学生讲述课堂内容,可以趣味性的内容来导入课堂内容,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然后利用人机交互软件来实现学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对话”,进而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意,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课教学时,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课堂基础知识,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式给学生进行全面讲述,侧重于对描述方法的讲解。在学生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后,教师可将不同数据的不同描述方法以人机交互的形式出现,如对于学生的成绩,教师可在屏幕上让学生来选择用何种描述方法:A,柱状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在学生选择后,教师可用鼠标帮助学生点击选项,若答对了,屏幕中会出现大大的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是答错了,则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等。这样的人机互动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新意,从而愿意积极的进入课堂学习。
        在上述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人机交互时,要注意问题符合学生的数学实际水平,要高度契合课堂内容且促使学生能积极思考。2.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如针对选择的描述方法,有哪些特点,引领学生具体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二、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信息技术具有立体化、广泛化的特点,包含了较多的教学素材。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网络资源来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由简及难的展示课堂数学问题和内容,并通过一些视频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使其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如在《三视图》一课教学时,在上课时教师可先从简单物体给学生导入三视图的内容,包括针对某一物体的左视图、主视图和俯视图如何观察和画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再给学生呈现一些复杂形状的物体,如圆锥嵌入长方体中,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比较难。对此教师可给学生在多媒体上播放圆锥嵌入长方体中的三维立体动态图,让学生了解复杂物体的构造,然后让其画出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渗透如何画复杂形状物体三视图的方法,如根据物体形状特点来想象物体构造、结合其他视图进行验证等,从而在促使学生学懂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思维能力,也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上述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教师在由简单视图给学生导入课堂内容时,要注意给学生全面讲解,包括对三视图的认识和画法,从而让学生接触较多的投影内容。

2.在给学生讲完复杂形状物体的画法后,教师可结合网络资源给学生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些例题来引领学生解析,从而能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基础。
        三、结合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教材内容来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上课时设置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提示信息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在多媒体上展示多样的提示形式,如图片、案例等,从而多角度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相似三角形》一课教学时,在上课前教师要先给学生设计和图形相似的有关问题,并注意阶梯式的给学生呈现出来。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图形相似知识,包括相似比和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在给学生讲述完后,教师可给学生呈现问题,如对此操场上旗杆高度的测量。学生会纷纷思考起来,这时教师可结合课堂知识点给学生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些提示信息,如地图的比例、相似三角形等。思维敏捷的学生会立时想到可采用图形的相似来计算,但是对于如何构建相似三角形,学生却没有有效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在多媒体上又展示阳光下的影子图片,提示学生利用阳光、旗杆、自己或其他参照物来构成相似三角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证明和计算。
        在上述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给学生呈现问题时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2.教师在提示学生时要注意提示信息的逻辑性,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给其渗透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其探究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布置作业,提高数学综合水平
        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远程学习和线上学习的目的得以实现。但经大数据统计显示,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导致线上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而能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综合性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如在《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一课教学时,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就二次函数相关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作以详细讲述,并举出一些实例。在课末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案例,并运用二次函数去解决具体问题,如销售问题、最值问题等,同时教师可给学生教授一些如何在网络上采集数学信息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学习问题,如不能正确的建立数学模型、不会结合实际建立直角坐标系等。对此教师可在线下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如可建立学习交流群,鼓励学生在群里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实现课堂学习到课后交流的转变。
        在上述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1.在给学生举例时,教师要从二次函数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给予学生系统的、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在课后教师要及时的关注群里消息,可鼓励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教师可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让课堂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悉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在实现对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君武.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C]//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 0.
        [2]曹刚.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学周刊, 2017(21).
        [3]李超.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 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6, 000(004):P.220-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