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思维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刘忠芳
[导读] 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概括地反映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而历史思维则是在人类对社会历史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初级中学 刘忠芳  231200

【内容提要】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概括地反映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而历史思维则是在人类对社会历史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它是以辨证思维为基础特点的,即历史思维不能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地步,而必须具有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建立历史时空的结构体系,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社会自身运动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教师对教材精心组织、教师传授知识的语言技巧将是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维状态的重要条件。
        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概括地反映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而历史思维则是在人类对社会历史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它是以辨证思维为基础特点的,即历史思维不能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地步,而必须具有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建立历史时空的结构体系,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社会自身运动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强调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对教材精心组织、教师传授知识的语言技巧将是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维状态的重要条件。
        一、精心组织教材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自学的重要工具,但是这决不等于将教科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现行教材的系统性虽然很强,但它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历史教科书的组成部分”。更何况由于教学实践不同,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一个教师的要求。同时,有些地方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调整,重新加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使一节课内容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用组成教科书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历史学科能力。不至于停留在教材讲了什么,而是更多地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这样,也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3课《罗斯福新政》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时,如果能将这一阶段的主要线索向学生进行扼要地介绍使学生有一宏观的轮廊,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这一时期的主要线索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各国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扩大投资,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有了不少增长,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的发展,导致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和彼此之间的政治矛盾尖锐化。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借以消除危机。但由于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德、意、日三国则分别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共同特征是代表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对外竭力推行侵略扩张。法西斯政权是最富侵略野心,最反动的独裁政权。而各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与相互勾结,则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对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的内容,可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处理。


改动之后如下: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德意日法西斯化的背景
        (1)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的背景
        (2)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和纳粹党的反动活动
        (3)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二)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和恐怖统治
        (2)希特勒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建立及恐怖统治
        (3)日本以军部为核心的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及全面走向法西斯化
        (三)“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这样进行分类、归纳、对比符合学生的思维程序,便于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理解教材,更能启发学生理解“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了。
        二、注重语言技巧性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对历史事件演变过程的讲授,对历史人物活动的描绘,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概括,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思考,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理论性的结一句地“吐”出来,重音讲述时语速要慢,使用重音可采用加大音量的方法,将不需要突出的词句用轻音讲述。而整节课的音量应为中等。音量过小会影响语音清晰度,过大则影响语言真实感,破坏了语言的美感。教师语言在语调上的技巧处理,能帮助我们描述鲜明绚丽的历史画面和耐人寻味的历史结局,从而使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学生则会带着爱与恨的情感来学习。讲课时如果用呆板而没有变化的语调,虽然也能表达讲述内容,但这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如果用多变的语调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轻重不同的重音、长短不等的停顿和时缓时急的语速变化,课堂将失去节奏感,学生也就抓不住语意的中心,更谈不上有感情色彩了,而没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必然是苍白、无感染力的。
        教师的语言既要能给学生传递知识,更要富于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创造一个“情理交融”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因此,教师语言叙述上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就成为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前提条件。
        精心组织教材,加强教师传授知识的语言技巧性,只是让学生保持积极思维状态的一些外在条件,唯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培养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