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色关不住 京剧之花绽校园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魏陶
[导读] 一个民族,学艺术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活力;一个国家,自愿从事艺术事业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于创造精神。

湖北省枝江市丹阳小学       魏陶

        一个民族,学艺术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活力;一个国家,自愿从事艺术事业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于创造精神。据说在俄罗斯,每个家庭都有普希金的诗集。在欧美,歌剧十分普及。诗集与歌剧,都是他们的“国艺”。同样,京剧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歌剧,它既是大雅的,也是大俗的。“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一门集歌唱、音乐、舞蹈、文学于一炉的高雅艺术。然而,当今人们对京剧的兴趣似乎日渐减淡。随着社会的发展,京剧已逐渐被取代,在孩子的文化生活中更是渐渐的消失。
        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很显然,这绝不仅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细小修订。对于一向很少被重视的京剧艺术和中小学艺术教育,这一决定都将影响深远。在这份通知中,教育部对“京剧进课堂”的意义简要地概括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京剧进课堂”的提出的确有着多重意义,它不仅是为了京剧的振兴,而更像一个信号,传递出教育决策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其着眼点也不仅在于传统艺术对人的教化与熏陶,而是借助这样一个载体,回归育人的本原。
        一、京剧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氛围得以营造
        在京剧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它曾经占据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然而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等原因,京剧的传承面临着青少年学习兴趣减弱、观众减少、愿意从事京剧表演的人难觅等现实问题。目前,热爱京剧艺术的普遍以老龄观众居多,市场已十分狭小。相比流行文化,现代群体对于传统戏剧的关注显得极其微小。而让京剧进校园,正是“挽救”这一国粹的办法之一。
         在枝江市教育局艺术教育委员会举行的《农村中小学京剧进课堂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开题仪式上,十多所中小学纷纷加入,掀起了全市京剧文化氛围的高潮。走进这些实验学校的校园,京剧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在校园的侧墙面上,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京剧脸谱威武醒目;靠近围墙的几个宣传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的“名角”:许多教室的黑板报专栏中专门有京剧简介、曲目介绍和图片;校园广播里每天回荡着各个流派的京剧唱腔;教室里老师二胡伴奏、学生咿呀学唱……他们向学生介绍京剧知识,教学生绘画京剧脸谱,辅导学生学唱京剧,并相继开设了赏京剧、唱京剧、画脸谱等系列课程,音乐课上,学生跟老师学唱京剧;美术课上,孩子们学习着画脸谱,而在这一招一式,一笔一画中,京剧的独特魅力将孩子们带进了传统文化的海洋。孩子们逐渐热爱上这门国粹艺术,有些孩子还能唱得有模有样。



        实践证明:京剧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接触经典作品、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了情操,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
        二、京剧进课堂让梨园重迎春色
        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被视为国剧,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我们说,京剧进课堂,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京剧的兴趣更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在枝江市教育局隆重举办的“京剧大家唱”的活动中,来自该市各中小学的近200余名京剧爱好者聚集一堂,展示各自的拿手唱段.“好!太可爱了……”孩子们一亮相,就博得满堂的喝彩声,因为站在舞台上,他们实在是太小、太可爱了,枝江的戏迷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见过这么多小孩子的京剧表演了。传统京剧曲目《红娘》、《穆桂英》《铡美案》……现代京剧《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演员虽小,功夫却十分了得。生旦净丑,行当一样不缺。小明星们尽管表演还很稚嫩,但演得却出奇地热情和认真。宜昌市京剧团的专家评委在点评时特别提到:有几个孩子基本功很好,十分出类拔萃,是很好的苗子,今后发展潜力很大。由此可见,京剧进校园,应当会引发一连串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的积极反应,我国的“国艺”将迎来满园春色。
        三、京剧进课堂使文化得以传承
        就文化而言,京剧本身具有相当的教育作用.它的每一唱段都是一个故事。特别是一些经典传统剧目,更是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或者一个神话传说。从古至今,蕴涵了我国古代一些具有育人功能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礼,仪,仁,信,无不给于广大学生深刻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例如:在教学京剧曲目《报灯名》时,教师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曲目的出处、背景,并结合“打龙袍”仁宗认母的故事与“天雷报”张继保被雷殛死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接着在学习念白的时候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灯名都是一个故事“一团和气”、“和合二圣”“三阳开泰”……,通过与灯名相关典故的说明,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如今国学渐热,人们都热衷于让孩子去读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殊不知京剧曲目里面向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国学,阅读只是一个方面,如果能在咿咿呀呀的演唱和欣赏中学到文化和历史,岂不更好?
        京剧是一门特有的艺术门类,这种艺术需要被传承需要被弘扬。“京剧进课堂”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系列恢复民族文化传统的宏伟工程的开始。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所言:“我国在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是弘扬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我们对整个改革的方向应当肯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以教育部“京剧进课堂”为契机,更多优秀民族艺术将在学校教育中重现生机,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在艺术教育的百花园里茁壮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