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积极课堂环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程庆
[导读] “培养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和学习者”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要造就自主学习者,必须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   程庆

摘要:“培养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和学习者”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要造就自主学习者,必须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本文从强调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需求出发,阐释积极课堂环境的涵义,并就其创建策略进行实践探究。
关健词:积极课堂环境  情绪安全感  趣味性  归属感  自我调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学习结果的质量。概而言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一、“积极课堂环境”创设的策略
        (一)营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是建立积极课堂环境的关键点
创建一种具有情绪安全感的课堂环境,自主学习才有可能扩展开来。
        1.教师可以示范勇于冒险的做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错的要注意正确引导,正确的要给予保护和鼓励,难以回答时就实事求是的“承认”不懂,切忌搪塞挖苦打击。
        2.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能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思维活跃,发展个性。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追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
        3.教师可以花时间教给学生学习技巧,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例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而言最害怕的也是历史高考比重较大的——材料解析题的分析与解析。
        (二)提高教学“趣味性”是建立积极课堂环境重要点
        教师教学必须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1.生动讲述法。讲述是课堂讲授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增加趣味性最基本、最常用的艺术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对历史学科充满热情,以积极的心态,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课堂呈现出新的景观。
        2.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和提问。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行动。所以设计问题要尽可能使问题新颖、灵活,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才能调动学生情绪,冲破思维的抑制状态。
        3.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呢?那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环境,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收集史料,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专题课进行讨论。



        (三)给予学生“自我调控、抉择权”的空间 
        研究表明:许多学生都渴望独立,想拥有参与、选择课堂活动以及与教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利。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与他们共同制定课堂程序、课程方向,以及课堂纪律规范。
师生共享课堂控制的基本理由是:学生的确具备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他们总是控制着自己的学习,不管他们有否意识到。比如,某个学生因为考虑到课堂讨论中意见分歧而缺少价值,所以可能不会加入课堂讨论,但是,这个学生照样具备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都是自我指导或自我调节的。
        尽管如此,多数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有效把握更高层次的自我调控。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被以前的教学方式驯化得过于依赖老师,所以完全依照学生的意愿并立刻让学生分割课堂控制和职责是不现实的。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前,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有效地做决定和行使其权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成熟,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因此不懂得应怎么决策和对自己所做决定负责。
        二、实践中的困惑
        (一)课外历史教育与课内历史教育的矛盾。历史是生动的,历史课却是枯燥的。尤其是当今不少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把历史事件的壮阔场景、人物的音容笑貌、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展现出来,使观众如临其境,产生共鸣、震撼,受到深刻教育。但历史课不仅要讲述,更要分析,当一位位生动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被湮没在这些背景、影响之中时,历史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这个阵地就会被一些小说、电影以及 “戏说……”的电视剧轻易占领,一些错误的、不真实的历史知识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而且记忆深刻。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学要求及成绩的矛盾。在当前教育中,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评价的方式依然是考试,中考、高考更是让人胆战心惊。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一开始,教师非常注重历史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可是慢慢地却发现有些生动性的内容并非是要考试的内容,或者有些内容讲得生动以后却完成不了一堂课的内容。于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抽象,学生学的越来越糊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性课堂”的尺度把握。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各种媒体接受大量信息,却又不知前辈的“政治运动”为何物,因此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口无遮拦。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课堂乱糟糟,脱离主题,从而也就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了。
当然,除了上述遇到的困惑外,其它的一些方法也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宗旨,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与需求、培养学生自信心、在师生共同控制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调控与抉择权等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支持学生学习”为基本内涵的“积极课堂环境”创设的几种有效方法,尽管这些融合了历史学科与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及时正确地将相关认识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历史教学定有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美]Dale Scott Ridley & Bill Walther.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