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人文素养 ——以课内阅读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张沙沙
[导读] 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质
        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语言、意境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谈”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完善。
        陶渊明眼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是那样恬静,苏轼笔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是那么充满韵味,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种心胸是无尽的潇洒。当浩浩长江传来一声“大江东去”的吟唱,当巍巍巫峡回荡声声凄凉的猿鸣,当幽州台落下一声怆然的涕泣,当草堂长啸出“大庇天下寒士”的一腔呐喊,当乌江水畔传来声声“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穷途哀叹……我们收紧心跳,任文化熏陶我们的灵魂和良知。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阅读教学。学生徜徉期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成为自主学习者,成为合作探究者。阅读教学应该是自读—质疑—合探,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面对难题,进行合作探究。下面以课内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进行说明。
        在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读并思考:
1、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和反应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记者还要去报道不是新闻的新闻呢?(写作目的)
        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去阅读,阅读完以后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看法。针对一些难理解的问题,让他们小组去合作探究,集全组智慧去解决。在全组的合作探究下,问题很快迎刃而解。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文本其它方面的解读或问题。
如关于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全组之力共同探究,然后总结发言,最后教师给予补充。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
理解一: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与拯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的事啊!
理解二:
(1)、二战后,西方哲学界出现了“上帝已死”的言论,人们对于上帝产生了怀疑。
(2)、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情发生时,上帝在哪里?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如何还能谈论上帝?遇到奥斯维辛,也许最艰难的不是上帝,而是人。

(关于人类的自省)
        文本阅读结束,教师要重点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有一个引导,这一文本对学生意义何在。
        文本启示: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弥足珍贵的,如此宝贵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肯定不仅仅因为它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更重要的是人在生的过程中尽所能达到的高度。
        学生真正成为了文本阅读的主体,成为了自学、合作、探究者。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思维能力,感受力得到了提升。
(二)、找寻情感契合点,达到共振。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教师要针对教材,选取适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在讲到《归园田居》时,不仅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厌恶官场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还需要让学生知道不是陶渊明不喜欢或不愿意做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官场太黑暗,他在官场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与人生理想,无奈之下,他才远离官场。“性本爱丘山”是诗人的借口,诗人的那种超脱、淡然背后的苦楚是无言的。“入仕”是千百年来文人的梦想,是他们的唯一追求,陶渊明多次入仕足以证明他是积极入仕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求学之路找到情感的契合点,感同身受作者离开官场的绝望心境。这也是作者遭遇的人生困境,面对困境,我们该怎么做。这些也是学生可以找到的情感契合点,要注重引导学生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乐观。
        同是面对官场的黑暗,面对人生遭遇的重大困境。陶渊明和屈原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陶渊明不悲观、不绝望,而是灵活的选择了另一种人生,为后世描绘了恬静淡然的田园生活。这种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是学生最值得学习的方面,也是他们提升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乐观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是教会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淡然,痛苦时的华丽转身。
(三)、走进心灵,领悟情怀。
        阅读不仅仅在于读,更在于心灵的倾听。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情感,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怀,达到这些才是真正的阅读,成功的阅读,培养和提升人物素养的阅读。
如陆蠡《囚绿记》,面对绿色,大多人的感受是温暖的、幸福的,面对绿色人们只想去赞美、去欣赏、去抚摸,而不是“囚绿”,因而,这篇文章在你讲解的时候,“囚绿”就成了一个重点和难点,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这便需要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囚绿”这一动作的无奈与渴望。文中多处写到作者对于“绿”的渴望,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一段足以看出作者对于绿色的那种渴盼,想象他看到绿色后的那种狂喜,基于这种情感,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为何要“囚绿”。
        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囚绿”这一行为。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喜欢就想要占为己有,那么作者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有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要启发学生: “爱不是占有,而是默默地守候。” 人与人,人与物都是平等的、独立地存在与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和生命,不论是人还是物。
结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来完成。本文以课内阅读为例,介绍了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实施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