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内涵
校企协同育人是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院校与企业资源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校企协同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双主体育人格局。根据旅游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符合高等院校办学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形成具体的、实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和先进产品。酒店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者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然而在行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各旅游酒店企业却隐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了解旅游酒店企业文化、认同企业发展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制约各旅游酒店企业的发展瓶颈。熟悉现代酒店运作模式,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丰富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猛增,探索较为科学的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酒店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既要具有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服务、管理、沟通、应变等综合技能。而目前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工作中不如职高生的操作能力强,无法适应酒店工作而使相当多的酒店在用人上不愿考虑聘用高学历学生,使酒店管理专业高校毕业学生处于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说明,当前我国在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严重问题,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酒店用人的需求错位。
目前常见到高校推荐学生到企业就业、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等,这些无疑是校企合作的形式。但是仅仅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方法,把实习基地的建立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把实习安排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这只是种粗浅的校企合作方式。而停留这种层次的合作会使学校师生越来越缺乏参与热情,企业也因为享受不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实际效益而把双方的合作视为负担,失去合作的兴趣和动机,这使校企合作往长期和深度发展的可能性几乎无从谈起。
因此要培养适应我国酒店行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改革目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与酒店企业一道重建酒店管理教学体系,科学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出符合酒店用人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毕业即到酒店就业的无缝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意义
(一)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理论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协同育人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应用转型发展中资金短缺,实训场地建设面积、实训条件受限的难题。解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短缺,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服务社会能力。
(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安心基层服务岗位而引发离职、改行、频繁跳槽的现象,也为企业储备了管理团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校企合作能使学生受益,家长满意、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使学校受益、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酒店企业受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提高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可以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兴奋点,促使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互惠共赢,而且形成校企互惠互利的内在动力机制。学校为酒店各岗位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帮助或参与酒店管理、培训、咨询、指导;宣传酒店的企业品牌价值、酒店企业文化;酒店为学校接收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设施、设备。
(五)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熟悉饭店业务和运行规则,具有良好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进行饭店运营业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路径
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形成适合应用型本科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使学生明确酒店管理专业深层内涵,教师提升综合素质。
同时促进高校应用转型,使培养的人才既博又专,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且还精通酒店管理业务知识,具备中高层次酒店管理技术技能与酒店各部门服务技术技能。
(一)紧密联系,与合作的企业方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积累;与酒店行业多次研讨,根据各不同岗位能力要求突破大多数高校学科体系化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根据岗位要求,精减、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形成综合性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理论实践教学比例,使实践教学达40%以上,构建岗位服务能力—酒店基层管理能力—酒店管理创新能力逐级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上设置灵活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践练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很好的契合。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模块化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建立一套以理论、实践及职业素养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中除理论考试与实验课程外,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注重操作规范性考核,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二)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
校企合作要求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必须以行业与企业的需求为核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酒店管理专业需对酒店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及高校教育教学专家共同组建的专家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总方向,作为专业建设的总方针,指导具体的教学计划制定与教学实施。
(三)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审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
在制定和修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在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在选择各门课程的内容时,及时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门会议,只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的计划才能实施。使教学计划在制定的时候就贴近实际,也使教学计划在制定的时候就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和实践能较好的融合。
(四)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的授课工作
在组织实践教学工作中,不仅依托酒店行业、企业方的资源优势,提供咨询、建议,还需要邀请酒店专业人员直接授课。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合作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授课计划,选择授课地点。企业方负责主讲,学校方的教师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并做好配套工作。
(五)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打破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弊病,切实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的前提下,尝试建立校内合作生产基地、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不断完善“定岗”培养模式,促进师生创新创业。
一是共建实习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本课题拟通过企业投入资金、捐赠设备、提供技术等形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通过签订协议、挂牌等形式,在企业建立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
二是“定岗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酒店企业签订协议,定向培养所需岗位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植入企业课程,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酒店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统领,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深入教授为支撑,让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真刀真枪”地入企学文化、顶岗练技能。
四是共建科研中心。学校与酒店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承担科研项目、共同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共同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
(六)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和建设人才。建立教师参与酒店企业生产服务活动的相关机制,鼓励专业老师进入酒店前厅、餐饮、客房、财务、康乐、销售等岗位考察学习和思考,对客服务和沟通,锻炼自己扎实的基本技能和管理技能,高校对老师挂职期间的表现做出考察,并给予适当的鼓励;通过优惠政策鼓励酒店企业精英到学校做专职老师或兼职老师,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安排年轻教师通过赴酒店挂职、实习、与企业共同完成课题等方式,使教师走进企业,深切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通过直接走上讲台、给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等多种形式,成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可以将这种聘用制度化、常态化,并通过“传帮带”帮助校内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与酒店校企合作,我们为其献计纳策,为其研发新项目撰写方案,共同开发生产研究性的课题等具体工作,大大提升了该专业教师生产一线的实践能力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上,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要真正把落脚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学校邀请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实践教学、实训实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材建设,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合理,以此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课题项目:2018年度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编号:J201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