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里面包含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是当前年轻一代需要积极学习、继承和发扬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符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有利于实现人才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整体素质的提高。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新时代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依托红色文化进行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重要且必要。本文基于依托红色文化创新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依托红色文化;创新;思政课体验式教学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都贯穿到育人育才全过程,注重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和思政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一些高职院校的问题导向意识不强,观念落后,视野不开阔,内涵不明确,针对性较差,教育活动仅体现在常态化的形式上,将严肃的政治生活、政治文化建设、党性培育与养成,简单地活动化、娱乐化、形式化,无法深入人心,产生持久的震撼与激励作用。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界定与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又称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除广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外,狭义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留存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即精神文化资源(具有传承意义的优良作风、时代精神、道德风尚,以及理论、宣传、文艺作品)、制度文化资源(纲领、政策、法规、制度及其所创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和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以及烈士陵园、纪念地、陈列馆等场所)。从红军、红区、红都、红色中国,到红船、红旗、红井、红星,从《红岩》《红梅赞》到《红旗谱》《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文艺作品,从高校“红色动漫”、红色微视频(电影)、红歌大合唱大赛,到电视节目“红歌会”等,都是红色文化。如今,红色资源已成为人们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红色洗礼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们党宝贵的资政育人资源,所蕴含的先进政治观点、科学思想观念、高尚道德品格、严明法纪意识、健康审美情趣,与现代德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红色文化包含着真挚的感情,包括战友之情和军民之情。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使当代学生体会这些特定情况下深厚的感情。在如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代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思维较为活跃,但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较为不成熟,需要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包含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可以培养当代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精神支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强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意识。将红色文化教育完全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二)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客观要求。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侧重理论灌输课外实践的问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的反感乃至厌恶。实践教学滞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红色资源是帮助大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触摸感知历史的客观载体。
利用好红色资源,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缩小理论与社会的差距,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和生动性,帮助学生把握过去与现在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开展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以贵州省为例,2014年10月,遵义市枫香镇苟坝会议陈列馆全面建设完成,馆内除收藏了大量的史料、图片、文物、雕塑外,还运用了多媒体投影、灯光地图等现代技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在苟坝的革命活动情况。该陈列馆开馆以来迎来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学习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红色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当代学生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事迹、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景点遗址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一代新青年。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可以深刻的认识到红色文化以及革命家的信念,正是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并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分享体会心得,从思想上提升学生的红色文化意识,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传承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深入红色文化研究,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气氛。
首先,学校应设立红色文化相关研究资助政策,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动力,促使其积极寻求思政教育的最佳融合方式,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其次,学校应积极组织红色文化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如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学习会,提高教职工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深入学习红色文化。
(二)建立校园与红色资源区人才共享机制
建立培训学校与红色资源区人才共享机制,需要校园与红色资源区的密切配合。第一,红色资源区要提供就业岗位。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求职岗位,而且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为思政教育提供动力。第二,学校要邀请红色资源区的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来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人才进入红色资源区,可以促进红色资源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
结束语
我们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永远不会过时。把地方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均.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思维向度、价值彰显和时代传承[J].喀什大学学报,2019,40(05):85-90.
[2]赵勇.基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策略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西部学刊,2019(20):86-88.
[3]高天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精准对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04):50-54.
[4]何云兰.盘活用好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N].衡水日报,2019-10-18(A03).
[5]齐长利,李瑶瑶,魏来苗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38(05):6-9.
作者简介:张影-(1979.03) 女 汉族 辽宁兴城人 本科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党性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