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几种途径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尹谢民
[导读] 新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思维需要灵活运用。
        摘要:新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思维需要灵活运用。近些年,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曾经,我们将“学生习得本课的数学知识,能达成教学目标”作为衡量一节课成败的标准。其实,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学生能否主动发现知识、主动提出并能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特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动态延伸,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思维灵活性。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逻辑思维;学习效率
        引言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保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点、总结数学规律、解答数学问题,进而实现自身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据此,为了提升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
        1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1.1提升思维积极性
        要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教师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升思维积极性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好奇,保持一颗好奇心可以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
        1.2形成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性就是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异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抽象的知识内容,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所以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求异性显得非常重要。具有求异性的思维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从另外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再局限于课本或教师的话,在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力,拓宽了数学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1.3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是具有广阔性的一种思维,不再是原来的狭隘性思维,不再表现出片面性,只知道表象不知道本质,或者只知道一部分不知道另一部分。对此,教师应该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自身思维的狭隘,帮助学生养成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最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此往复,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办法。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题目练习。题目要做到有层次性,即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至深。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锻炼的作用,不然给学生带来的不是引导式的思维训练,而是诸多认知障碍,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思考和进步。
        2智慧编制训练,鼓励学生创新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去思考,或者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策略去解答相同的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简便运算中,设置开放性问题“计算:398+95”。方法一:398+95=400+95-2,方法二:398+95=398+100-5,方法三:398+95=400+93,方法四:398+95=400+100-2-5,方法五:398+95=400+90+5-2,等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到这类题简便运算的核心是“凑整”,但路径很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多题一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教会学生找规律、找方法。

如计算:99×5、101×12、98×4、999×5、9999×5等这类题时,只需要把99个5看作100个5减一个5,便可快速算出99×5=500-5=495,101×12可以看作是100个12加1个12,101×12=100×12+1×12,等等,这一类题也就可以快速算出。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够打开知识的大门,有了一点才有了问题,才能够真正有自己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由于老师自我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没有办法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加快理解力的提高。在数学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们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角”这一课的学习当中,首先,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运用多媒体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们对幻灯片的图形所出现的各种角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向学生们展示几种不同的角,有两条线交叉组成的图形,两条线平行组成的图形,直线的图形和弯曲的图形,对画的图形说明是否全部都是角的组成,让学生们对老师的回答进行质疑,通过自己的判断能力来选择正确的答案。最后,让学生们回归教材课本,对课本当中角的大小进行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让学生们根据实际问题来探索自己的质疑能力。
        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对一些常见的数学现象加以观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体作为数学参考,不仅助推学生理解数学新知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升华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4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形象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做到“数形结合”,通过抽象数字与具象图形的双重刺激,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数字与图形的思维联系,并逐渐强化发展为事物表象与脑中想象的相互转换。
        例如,应用题是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中的重点题型,这一题型融合了文理、算理和事理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快速读懂题目。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并将题目条件转换为图形,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易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借助多媒体,创造直觉空间
        我们拥有的很大一部分认知来源于人本身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观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获取知识的办法。但是课本上的许多图片都是静止的,只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结果,而没有将过程展现出来,因而学生会感觉知识抽象。缺乏想象的空间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有障碍,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容易产生疑问,容易造成视觉上的误导。但是多媒体带来的是丰富的内容,并以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不仅改善了课堂的气氛,更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最基本的要素。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一门关键的学科,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培养的因子,更具有独特的思维培养的价值。我们在演绎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时,唯有以教学目标为指南,凸显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点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韩英,朱海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才智,2019(23):76.
        [2]张利锋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 [J]. 新课程学习(上),2011 ( 6 ): 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