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何锡娟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何锡娟
[导读] 正确指导小学生朗读,做好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传承一脉的语文素养与文化。正确指导小学生朗读,做好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通过明确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出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指导方法,来充分发挥语文朗读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

朗读是学生个人的自我学习方式,不针对于整体,却由个体组成,老师也应该根据这一原则,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最大限度的感受文章的情感,这是具有发散性思维的。朗读是美妙的,而美丽之处只能通过学生自己来发掘,从朗读中陶冶情操,熏陶情感,获得语文阅读的乐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而老师也能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明确语文朗读作用
(一)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人在朗读时口腔、气流、舌头、肌肉等的运动可以激活大脑多个区域的活动,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达到平衡,让神经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血流量可达到相应标准。学生在大声朗读时,比平时呼吸的深度更强,类似于唱歌。都要用腹式呼吸法,这可以使供氧量大大增加,让心肺功能更加强盛。坚持朗读,使大脑更加敏好用,在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可以得到提高。
(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1.语文和英语一样,都是语言类科目,多读多说,有利于培养语感,使得学生在考试当中能发挥更高更好的水平。
2.朗读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本,由于大脑的开发刺激了孩子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惧怕考试,减少对学习枯燥的认知。
3.朗读还可培养写作能力。通过朗读,慢慢地就会会积累大量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语言素质自然提高,写作水平获得提高,从而使作文得分大大增加。
(三)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发展
首先,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科目,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比如语文方面的阅读量不够,理解力比较差,学生学习其他理科将会费劲许多。又比如由于朗读的缺乏,本是母语的语言都没有培养出语感,更何况英语等其他语种了。朗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具有莫大帮助。第二个方面,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说”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而朗读可以极大地提高“说”的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朗读
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经验,教师应该做出合理的策略,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发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明确朗读目的与作用,打好基本功,教师正确引导朗读
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想要让学生重视朗读,就应该让学生对朗读目的有所认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将朗读教学进行下去,所以其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1.应当从第一节课做起——先入为主很重要
在第一节课上,进行朗读任务前,应着重强调语文朗读的重要性。可以考察学生们对朗读目的的认知,不要让学生形成“朗读枯燥”的先入为主的思想。
2.通过“家校合作”模式来打好基本功
同时在学校开始进行朗读任务时,可以“家校合作”,让家长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从而能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打好基本功。又由于21天形成好习惯,所以无论在家在校,坚持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坚持一个月的朗读练习。这对之后的朗读教学有莫大的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任务中将更加轻松,学生们的朗读效率也更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将任务派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讲解是固定不变的,所讲内容不变,所讲模式一般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而朗读却是灵活多样的,每一篇文章的朗读形式与技巧都各有千秋。

讲解是僵硬呆板地、不加创新地传授,而朗读确是有生命力的,加之以学生自己的感受。想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更深的了解文章,就该以学生为主体,将朗读任务派给学生,而不是一节课中老师为同学们读几遍课文。
古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打好基本功的前提下,想要把每节课堂高效利用,精讲多读尤为重要。少讲多读,“讲”是“读”的辅助,教师应做到“精讲多读”。教师自己用较少的时间为学生讲本课重难点,并且做出答疑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多读。“多读”就是“鱼”,而“朗读基本功”与“答疑”便是“渔”。比如在一些仅靠讲解仍难以理解的文章中,显然教师直接讲述的方式就比让学生多读几遍的方式逊色多。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让学生自我体会,自我感触,这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类似于《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和《中华少年》的诗歌类课文时,老师只是讲解重难点,大部分时间应留给学生做朗读练习,达到有感情的诵读甚至记忆。
(三)改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领悟,以培养朗读兴趣
朗读是要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教师可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朗读不再感到枯燥,可以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多模式教学,情境朗读领悟大意
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手段。培养语文能力的方法不是通过“学”,而是通过“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把握好对课文的理解,对每一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又由于在遇到学生较难理解的文章时,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学会改变单一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教学模式也不只限于“一个讲台,一个黑板”的老师讲解,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也是情景朗读较先进的一种。比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中,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赵州桥相关历史纪录片。
教师是把学生带入到文章中,可以设想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是换位思考,比如如果是学生本人,会用何种方式来表现这篇课文。学生可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讲台前对话,这也就成了一种表演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朗读,可以让学生具有情感上的认识能够有情感上的认识,做到理解性阅读。
比如课文《少年闰土》中,有许多“我”和闰土的对话,教师即使讲的再多,有时学生也难以体会到当时的“我”的心情以及闰土的想法。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文章,显然以两人情景对话方式进行朗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断培养朗读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坚持,兴趣也是不断朗读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放在第一位,因为朗读教学是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比如同样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不仅需要多人的情景对话,教师还可以在讲台上放竹匾、扫帚等道具,并以奖励平时分的形式,鼓励学生举手朗读。并且在学生朗读结束后,老师的点评以表扬居多。以吸引学生兴趣,能更好理解闰土捕鸟时的情景。也能使学生更加积极的自我朗读,表现朗读。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但必须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学会朗读,热爱朗读,不仅让朗读在提高语文成绩以及培养文学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使朗读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肖本寿.朗读——开发学生智力的秘诀之一[DB/CD].2014.10.27
[2]李艳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DB/CD].新浪博客,2018.12.14
[3]张建雄.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读与写,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