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一般语言学科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构成为语言学科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构成了其它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素材。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从阅读教学中加以延伸挖掘,找到推动口语交际的内容、主题、思路等,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日常化、课堂化,促成学生口语交际的展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口语交际
前言: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四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灵感,组织开展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才能更为全面地促成学生的书面语言学习与口语学习相结合,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挖掘素材的过程,本身也应当是对阅读课堂创新、阅读内容延伸的过程,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的多样设定。本文即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讨论。
一、延伸拓展阅读课堂
延伸拓展的阅读课堂,需要对阅读课堂的内容机制、教学目标以及延伸拓展都做出构建。延伸扩展阅读,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可以将更为广阔的内容带入到课堂;在学习构建中,可以尝试进一步达成发展,留给学生更多的关注点,达成发展。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尝试预留部分时间,以进行拓展的阅读与训练[1]。事实上,每节阅读课程中,都能找到适应于口语交际能力展开的环节,此时需要更多的关注到如何展开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完善知识点。在阅读中,每篇阅读文章中都会有相应的主旨,为成长中的小学生带来启示,也正因如此,口语交际内容,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启示,在 教学中逐渐渗透传递出德育理念等。
二、挖掘阅读中的口语素材
语文的学习,并不仅仅有课堂的阅读学习,还有课下乃至拓展性的阅读积累。阅读的学习中,为了辅助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为课堂进行拓展,如童话、寓言、小说等多种阅读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中,还可以添加一系列的拓展性内容,如相关的动画内容、相关的知识点等,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做出形式的调整[2]。在课堂中,当教师讲解了一些课文知识后,可以将相应内容作为知识指导,鼓励学生去探索挖掘知识点,如为动画配音、结合教材情境以自己的语言交流等。口语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的比例并不会很高,这也更需要巧妙的设计,将口语融入到现代课堂中,不喧宾夺主,不能实现发展。在教学组织中基于学生更多的关注,以达成发展,促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留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在小学阶段,进而找到相关比例,为学生做出启示。
在日常教学中,挖掘阅读中的口语素材,还要以阅读本身的内容为主,从主题、情境、对话等多种角度去完成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等。
三、在“读”中感悟交流情感
口语交际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交流,其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绪去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鼓励学生在不同的课文阅读中去把握情绪,建立交流的情感基础,也能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做出基础。例如,朱自清的《春》,在读时应当读出它的活泼欣喜;《雪地里的小画家》,虽然内容简短,应当读出它的生动可爱等。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注意到用来构成篇章的文字的抑扬顿挫,注意到其中的情感交流等。为了鼓励学生“读”,感悟“读”,享受“读”的过程,可以尝试创新的朗读方式,如几位学生一起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式朗读等,在尝试中,逐渐找到应有的情绪、情感。读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也可以成为学习口语交际的重要环节。
四、为阅读设定口语目标
在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才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展开做出指导。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心都在书面语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口语目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展开,应当尝试为课程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3]。基于阅读的口语学习目标设定,应当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做出宏观的判断;还应当以具体的阅读内容为基础,做出基本的知识点设定。每一篇课文,有不同的知识内容,与之相适应的则是不同的实践性口语设定。不同的课程,给予不同的关注点,才能切实的达成发展,达成知识点。为阅读设定口语目标,应当是将口语练习与日常的阅读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才能实现日常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铺垫等,达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到如何实现发展,促成当前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组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口语交际能力的展开,借助已有的阅读素材进行教育工作,进而推动发展,构建语文学科的全面教学体系。推动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发展,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基础,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达成发展,启发学生将语文的学习更为日常化、生活化、实践化。
参考文献:
[1]张胜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6):85—86.
[2]陈祖正.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0):93—94.
[3]李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效策略[J].华夏教师,2014,13(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