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往往是其中的重难点所在,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但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知识和文字,有时会发生思维混乱的情况,对学生文章的理解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进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一个有效的助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应用
前言: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可以将思维变得更加具象化,辅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掌握知识点,也会更加明确的构建思维逻辑,清晰地掌握文章的脉络,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利用思维导图的引入,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展现出思维导图独有的优势和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一)重点突出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面对的阅读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其中的知识点也非常繁杂,学生很难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做到面面俱到[1]。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无法找准重点和主题,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通过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就能够让学生吃透文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对重点进行确定和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走进文本,掌握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实现心中有数。
(二)脉络梳理
在语文课程当中,其中的部分文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长的[2]。这对于学生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整理和收集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将其中的关键字词找寻出来,构建联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掌握,并让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升。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就可以更好的提取关键词语,绘制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成效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在培养小学语文学生阅读思维的对策
(一)思维导图在知识预习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阅读在其中是首要环节。通过预习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学生减少对知识学习的陌生感,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后续的课程当中有所侧重和计划性的进行听讲。所以,在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其中,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掌握事件、人物、人物关系。这样在后续的课程当中所达到的开展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例如,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过程当中,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先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放入到微视频当中,在微信群上传,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播放和观看。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按照其中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快速梳理,减少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上留有一些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对关键字词进行填写。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更好地整理语言信息,提高概括和总结能力,对学生阅读思维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二)思维导图在知识梳理中的运用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当中,文章当中的知识点就是文章中的灵魂所在,是需要学生灵活的进行掌握和运用的[3]。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但是对于这些知识点,部分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当中却经常遇到背不下来也记不住的情况,成为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大的障碍。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扫清知识障碍,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讲解完《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之后,对于其中的主要知识,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汇集和整理。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代码、维度、形状、图画、色彩等进行修饰,让学生在观看过程当中增强效果。这样在无形当中就会让学生展现记忆力和创造力,更好的凸显思维导图本身直观和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预习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也可以实现知识有机的组合和整理。这样可以为学生最终呈现一个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结合某一知识点以抽茧剥丝的方式来由点成面,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不断的锻炼。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结束后,本单元主要包含三篇课文,分别为《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兴起的纳米技术》,都和新型技术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单元复习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找寻相同的主题来尝试着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借助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知识掌握进行梳理,对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在后续的课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逐渐的绘制当中掌握更多的技巧,使思维导图的价值得到不断的展现。
(四)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就不能仅仅的局限在教材内部,而是要积极地朝着外部进行拓展,大力的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教师也可以倡导思维导图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助力。例如,在课外阅读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大力地推动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如,在学习完课文《观潮》后,教师就可以推动群文阅读,将《听潮》、《白洋潮》等相关的散文引入进来,让学生进行阅读,感受不同作者笔下对于“潮”的描写和呈现。在阅读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异同点后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各个文章的要点以层次分明的方式进行呈现,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使思维导图的引入价值得到彰显。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时,思维导图的有效引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以层次分明的方式掌握文章内涵,让学生的思维在无形当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加强思维导图在知识预习、知识梳理、课后复习、课外阅读当中的运用,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亚军.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学周刊,2020(15):59-60.
[2]杨万鹏.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20(15):63-64.
[3]许有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探析[J].学周刊,2020(1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