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德育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侯玉山
[导读] 初中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师有必要承担起属于教师的职责
        摘要:初中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师有必要承担起属于教师的职责,丰富教学内容,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到文化知识的教学,还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学,从而让学生的道德品质获得有效地提升,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德育;管理方法;德育氛围
        随着初中生与社会、外界的接触越发频繁,其德育水平也应进一步提高,以此来有效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社会交往能力与基本素养。从一个较为大观的角度来看,推动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推进需要从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学校主体等多个角度出发,充分联合以上各主体的力量和优势,对学生起到全方位科学的德育培养和提升作用。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认真思考了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管理效率的方法。
        1、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系,推动德育工作层层推进
        以学校为主要的德育工作落实中心,从合理划分工作责任,完善责任人任务开始,对德育工作进行分管实施,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管理的效率。在这个机制中,校长、副校长要做好组织工作,明确任务核心,合理安排人员。教导主任则要积极配合上级的指示,做好与下一级的联系与指示转达工作,在决策者和实施者之间建起一座高效沟通的桥梁。而政教主任则要充分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需要、学习特点等,联合团委、少先队干部设计和组织科学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不断拓宽德育工作管理的领域。而我们则要守好德育工作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面向自己的学生将工作总任务细化,使之更加适应班级发展的状况。同时积极联合其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思想。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真正实现在学习中进步,在管理中成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
        2、家长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事实上,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初中阶段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个性化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候学生在家里的时间是比较多的。此时学生的可塑性也比较强,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较强,所以这个时候家庭教育就应该派上用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所以在德育工作中,父母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且从德育的发展特点来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所以如果学生日常犯了什么错误,父母就可以根据他犯的错误给他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家庭的道德教育比学校教育会更好。因此,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都要共同承担起德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德育。
        3、围绕典型案例或者代表性的事物现象开展辩论互动
        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借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进行的。比如说到社会公德心,有时候我们要为他人着想,有时候我们又需要相互提炼。那么,怎么平衡这方面的关系呢?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小区广场有一批广场舞爱好者,他们的舞蹈观赏性不错,很受欢迎,成为晚上的一个特色。但周围的住户却对他们非常排斥,甚至出现了乱扔垃圾、瓶子等的情况。那么,到底双方的做法对不对呢?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广场舞即便观赏性很好,干扰的是周围的住户,那就是不可取的行为;也有的同学认为,小区住户在自己广场跳舞,那还是可以的,外来人员跳舞不合适;还有的同学认为,住户扔垃圾的行为也是无奈之举,情有可原。


        同学们的讨论,也许未必都对,但相互的讨论辩论的过程就相当于在转换视角看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拓展视野的广度和思路的深度。这对避免学生出现极端心理,保持理性客观的认知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4、不断渗透现代德育理念
        因为传统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新时期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将现代德育理念积极融入现代初中教育中,强化初中德育工作。在这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德育强调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可以健康成长。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有些教师在传统宝贵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相当高的要求,然而很有可能忽视学生的想法,造成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有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然而这样也很有可能阻碍学生的自由发展,导致学生不能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合理指导教学使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出现失误,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作为初中学生的教师,必须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教育价值理念,利用科学教育提高学生德育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努力创新变革,强化德育。
        5、感性教学与理性教学的结合与转化
        无论是人生的哪个阶段,人都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事物。感性教学能够让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到优秀品德素质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从感性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教师可以侧重于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祖国历史泱泱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英雄层出不穷,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其的故事为学生爱国主义的教学增添感性色彩,其次,教师也可通过ppt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壮丽景色,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生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进行改变,在初中后一阶段的德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经过了系统的教学以后,知识面有了一定的拓展,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见解,对事物的感知也从感性进行了偏理性的领域。因此,教师就不能一直沿用之前的感性教育,而是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重点要利用感性教育体现理性教育,理性教育重点是通过对于事物的深入探讨及分析,也是高中及大学重点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后半段的学生来讲,利用感性与理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提供知识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深德育教育,做到深化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道德素质观的影响。
        结语
        良好的道德素质素养对青少年个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成果,教师需要做出更多积极尝试。我们要力求让每个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传承,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上有好的表现。如此才能真正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高明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52.
        [2]殷卉.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略谈[J].学周刊,2018(14):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