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杨建川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整体背景下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整体背景下,众多小学数学教师越发明确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成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纷纷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问题情境教学法由此被应用和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其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可通过问题情境就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对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强化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情境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师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导与帮助,但是在活动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严重阻碍了问题情境效果的有效发挥。例如,有的教师问题情境创设,脱离生活不合理,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考。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并提出具体的情境教学对策。
        1、选取生活素材常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比较常用,整体的实践应用能力比较高。可以结合小学数学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素材,丰富数学教学资源。虽然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小朋友来讲,有些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对于许多问题和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理解,这就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比较抽象的问题展现出来,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小学生们掌握数学知识中的一些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时,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可以便于学生融入和理解,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对学生们不懂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逐渐代入数学概念、公式等,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刚开始接触的过程中会很难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举例讲解,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角形进行知识讲解。学生们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状,在讲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例,不但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
        2、结合生活内容,以教学目标为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情节,引导学生在知识探取的过程中理解并且运用问题情境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数学知识获取能力。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当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以课本作为导向,拓展教学内容,深挖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见解,使学生在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当中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3、融入故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故事与游戏相同,对于小学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可解决小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故事情境就相应的教学问题进行创设,不仅可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可通过故事的发展就小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为后续小学生学科思维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如教学《认识钟表》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钟表的特征为依据开展故事教学,并在故事教学中就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从前有三个兄弟,他们一直住在十分美丽的城堡中,三兄弟性格各异,其中大哥叫时针,他因为身高较矮所以没有两个弟弟跑得快;二哥名称是分针,他的身高处于哥哥和弟弟中间,所以他的运动时间比哥哥短比弟弟长;弟弟叫秒针,他跑起来要比两个哥哥都快。请问同学们知道这三兄弟住的城堡叫什么吗?”待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的钟表教具继续讲述故事开展教学。“三个兄弟居住的城堡中有12个房间,三兄弟要负责保护这12个房间的宝藏,同学们知道这12个房间分别叫什么名字吗?”“三兄弟中弟弟最勤快。每间隔60秒就需要巡视一遍每个房间,同学们知道两个哥哥巡视一遍需要多长时间吗?”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钟表中时针、分针、秒针长短和运转时间进行了有效描述,并通过实物教具还原了故事中的情节,不仅便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加深小学生的记忆,对比单纯教具教学更加有效。
        4、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教学内容
        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数字知识进行深度理解与学习是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一课时,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后面《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先运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复习1-10的数的顺序,然后为学生播放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的图片,问:通过1-10的数的复习,你可以总结出接下来图片的数的顺序吗?引导学生去发现数的规律,掌握数的顺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会根据1-10的顺序发现:下面几张图片都是个位是从1开始的,每个数都比它上边的数大10,从而总结出1-100的顺序,加深了学生对于1-100的数的顺序的印象,使学生明确1-100的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然后,教师在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去比较1-100的数的大小,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的规律性,从而减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立足教材内容,以课堂教学目标作为前提,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以及通过设置疑问的情境创设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合作交流的形式自主解答,推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静.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中国西部,2017(06)
        [2]靳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87):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