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指导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曾文莉
[导读]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识字与阅读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够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借助阅读语境让学生学习生字,通过对生字的学习促进对阅读的理解,同时创设新的语境考核学生对于生字的学习成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分解识字的数质提升的重难点,落实认写分流、认写同步,切实让识字和阅读相相辅相成。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识字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由于识字量比较大,我们要努力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将识字量有效分散,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识字,有效保护学生对于生字的学习兴趣,避免因为生字的大量堆砌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和识字难度。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最终都是为阅读理解和表达服务的,因此,一个生字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表达什么意义,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在认识生字的时候,是建立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在学字的时候,可以与文本相结合,从意义出发识记,在用字的时候,可以开展基于文本的拓展,展示阅读理解的成果,更展示了对生字新词的准确运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咕咚》一课时,我运用了运用看图猜读学习生字,出事课本中动物们跑起来的图片,猜读:
        1.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2.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
从而让学生认识“鹿”、“象”这两个生字
         又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运用了借助已有认知经验猜读学习“捉、房”这两个生字。
        1.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2.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学生对于生字认识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回文阅读,或者进行新的语境编创,将生字暗含在新的文本中,同时选择和所阅读的文本由内容、形式、主题、情感相似的文本,让学生“换环境,找朋友”。这样的拓展训练,不但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识字成果,而且有效扩展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内容和情感认知,一举数得。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本节课的“新朋友”找出来,激励学生尝试用生字组新词、用新词造新句,将用字落实到位。
        阅读和识字的联系非常紧密,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让阅读因识字而流畅。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却不显单调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生字新词的学习没有离开语言环境,这就将认、读、解、用有效整合,让生字的学习更加扎实,为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扫清了障碍,有奠定了内容和情感的基础。
        二、注重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指导
        教学是具有很强目的性的,阅读教学更应做到有的放矢,要让孩子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明白道理,提升阅读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采用多种方法与策略进行指导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果。
        1.有的放矢,做好预设
     语文教师在设计低年级阅读课的方案时,要能够紧扣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依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导学案的预设。在阅读课堂的目标预设中,要能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抓手,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阅读、会阅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的教师认为,“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所以会让学生思考文题中哪些词语最为关键,以此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与想象,以问题为引领将学生带入到悬念中去,激发其阅读的兴趣。也有的教师会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
    比如,在学习《江南》一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诗中意境相符的画面:各种各样的小鱼儿在莲叶间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荷花婀娜多姿,碧绿的荷叶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葱郁。学生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在公园里看到的鱼儿、莲花,不禁陷入遐想,再进行阅读便能读出诗的意境来。
        3.让角色扮演成为学生阅读的催化剂
?   表演是孩子的天赋,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好动,善于模仿。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对文本内容进行生动表演,将静态的文本动态化,学生便能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授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和探究欲望,我在上课之初,先利信息技手段为学生介绍了小蝌蚪的成长经历,接着伴随着舒缓的歌曲,我将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材料分给了学生,并按照剧本为大家安排了各式的角色。这样的做去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主动地开始了文本的阅读……这种方式极大激发和增强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语文课堂活动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获得了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教师在角色扮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关于小蝌蚪或者青蛙的绘本进行阅读,从而加强他们的阅读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4.指导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比较支持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互相流基础上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综合素养和提高阅读综合水平,最重要的是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能够具备优质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授完文本《坐并观天》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故事合作小组,让他们在自身所在的小组内进行相关文本阅读,并试将这些文本中的故事结合起来,重新创为一个全的故事,将这个故事讲给同组的组员听,并在公平的原下,选出编得最好的成员到台上为大家进行故事表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好胜心就会得到充分激发,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和故事的创编,进而为获得资格而努力研究和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有效强了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和提高了阅读综合水平,还让学生感受到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和水平
?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充满童真、带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活动,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阅读教学技巧。在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短小文章渐渐延伸至中篇、长篇阅读,使其逐渐从“读”到“说”——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的语文阅读积极性更加强烈,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进而更加喜欢体验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阅读中关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特别的短语、精彩的旬段、 独特的结构,都是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与理解、运用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特别留心。然而,文本不同、风格各异,教 学时间有限,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因文而异,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到最佳切入点,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求多,不求全,但求有侧重点,一课一得。
(一)语言材料的积累
1.优美的词语 。如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四脚朝天飘飘摇摇、相 互交错”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积雪融化、溪水淙淙、葱葱笼笼、密密层层、又松又软、又香又脆",这些生动的词 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我们可以要求孩子们   去读一读,记一记。
2.特别的短语。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中的“草芽 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以及《哪座房子最漂亮》中的“青青的瓦、臼臼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等。这些短语很有 规律,很有特点,可以作为我们语言积累的一个点。
3.精彩的旬段。如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我们可以将几个含义深刻的旬子作为积累的内容;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们可以将描写风景优美的三个段落作为积累的内容。
(二)语言规律的积累
        掌握语言规律解决“怎么表达”的问题,是语言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遣词造旬、布局谋篇等,就中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指遣词造旬。
        1。生动的描写。这里 主要指的是 运用 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的旬段。如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文中的旬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一旬旬话 语,简直就是一首首诗,给人以美的享受。积累这样的词旬, 不仅能使学生领悟各种修辞的表达方法,还能使学生从中  学习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2.特殊的句式。如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文,有这样的句子:”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 清。”这些句子的特点非常鲜明,我们可以将此作为积累的内容,为语言的运用作铺垫。
        3独特的结构 。这里主要指的是段落的结构,而非篇章的框架。如,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一文,有两个自然段的 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先写小鸭和妈妈的对话,再写小鸭学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一个点。
        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任何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打造一个良好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的是一个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环境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才能让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灵感。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学得轻松起劲,将不时地闪现创新的火花。
         2. 优化组织形式,为创造性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性阅读强调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人,必须以学生的多变互动为前提,为此,教师要敢于打破整齐划一的局面,建立一种自由灵活的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的确定以交流的多向灵活为目的,可以是“小组围座型”,可以是“T”字型等。使信息传递除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尽可能地拓展信息交流的空间,增强信息交流的灵活性,为创造性阅读创设良好条件。
        3.鼓励标新立异,倡导敢于批评的学习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别林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把教师作为一个范本,而不作为敌手,永远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向司空见惯的事物挑战、批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敢于向权威说“不”;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勇于对课本和参考书“吹毛求疵”,并进行批判。只有学生敢于批评的学习精神培养起来了,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树立起来了,创造性阅读才能成为可能。
        4.改善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创造性阅读习惯要培养出良好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就要摒弃之前的“标准答案论”,要以包容的态度,审视学生的各种见解,要以尊重为前提,以鼓励为原则,不以标准答案去求全、求同。不能斥责那些看起来很新颖奇特的观点,相反,教师要对其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独特表现,不轻易加以否定,对学生表露的不同观点、不同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加以压制。创造性阅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误区,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宽容地对待,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亲自探究、实践,以使他们能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苗才能闪得更亮,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终生受益的创造性阅读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