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心,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法宝。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灵魂,班是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最基本单位。所以,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级。
我是石中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多年,我认为 “留守儿童”,是班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放到班级中去管理,去教育,不能独立的去研究他,教育他。所以,我就在班级的层面上浅谈一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案例呈现
案例1、学生作文(2014级4班王琳琳)
今天又是中秋节,看着大伯一家其乐融融,月饼香甜可口,虽然物质方面我总比其他人多一份,但心理的苦涩我早已告诉给了夜晚总是陪伴我的那轮圆月,让它捎话给我狠心的爸爸,爸爸——你已两个中秋节没回家了。我——想——你——
案例2、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2016级1班田怀怀)
爷爷,奶奶,你们才是我最尊敬的人,你们给我洗衣,做饭,陪我开家长会,我感谢你们。
案例3、2017年4月的一个星期六,阳光如火龙般蒸烤着大地,田坪村的六个初中学生(其中留守儿童3名,单亲留守儿童1名)。到河边玩,失足掉入沙坑,不幸溺水身亡,现年11岁。
案例4、2015级5班女生陈玉玉,15岁,母亲到北京务工,父亲又粗心,导致她和一个社会青年平凡交往,我发现后,及时告诉家长,才暂时解决了这件事。
案例5、2018级3班男生王又,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石桥街上摆摊,每天给孩子钱到饭馆吃饭,但孩子拿钱就去网吧,导致成绩下降,厌学,逃课,情绪粗暴。
案例6、2019级4班学生王先,是一名单亲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由于无人监护,导致他每晚手机上网聊天到深夜,上课睡觉,不交作业,多次与老师发生争执, 还与本班女生刘某早恋。给父亲打电话,其父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
案例7、2014年8月25日,2014级新生军训时,站龙村的女生张伶俐,因低血糖晕倒,不省人事,打电话,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行动不便,危急之下,我们班主任和领导叫车送她去县医院治疗。
像这样的案例多如牛毛,举不胜举。那我就对以上案例分析一下。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1、安全问题:由于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三五成群,去上网,去酗酒,去盗窃,去飙摩托车,去游泳,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我们镇,学生摩托车撞人死亡事件不少于三例,溺水死亡事件不少于四例。
2、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好在国家有生活补助,营养餐等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3、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性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只有在手机聊天中去寻找安慰和倾诉的对象,导致学生整天沉浸在网络之中。另外,一些父母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一些公职人员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 “读书无用”的思想,于是对子女的教育没有目标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就去打工也能钱”。这样的观念在农村家长和儿童中普遍存在。
4、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5、监护、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监护。
其实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由于家庭孩子数量减少,留守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的满足和行为上的宽容放纵,而缺失精神、道德层面上的正确引导。二是祖孙年龄差距较大,观念不一样, “代沟”明显,沟通较难。因此,隔代监护也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各种行为。三、对于寄养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甚至由于厌学等原因导致逃学辍学现象发生。
留守儿童的生活,管理,教育,厌学等问题,繁多、复杂,而且影响面广,作为班主任,能做的就是:“细心了解”,“真心帮助”,“用爱教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措施如下。
三、具体教育措施
1、建立档案、形成关爱网络。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和社会交往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基本内容包括: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详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地址、职业、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也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学生情况若有变动,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这样,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来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了解新情况,调整新策略。
2、定期走访、了解动向。
班主任要经常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关怀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进行补偿,让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例如:2016级5班的王成同学,父母离异后,均外出多年无信,孩子与其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又有迷信敬神的习惯,孩子经常一个人过。有一段时间他经常逃学,在家睡觉。于是班主任对他进行了走访,发现其由于精神空虚,缺乏关爱,结交了一些社会青年,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班主任发现这一情况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如和他谈话、谈生活,谈理想,谈眼前的困难,长远的打算,谈如何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等,他现在已经变得成熟多了,本次中考成绩还不错,暑假也知道勤工俭学了。希望他父母早日回来,还给他缺失的爱。
3、真情关爱,分层、分类管理。
(1)、分层到位,分层教学和分层管理是我们学校的教研课题,班主任要从学习、教育等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例如,我们学校的乡村少年宫的书法、绘画、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开展,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留得住,有事干,能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2)、爱心到位。班主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目标,要做到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不留关爱,温暖的死角。
4、纠正错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班主任要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例如:我班曾有一名学生——姚强,有一次他逃课了,我去他宿舍,这位同学怎么也不给我开门,我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最后他才开了门。原来他由于骑摩托车受了点小伤,怕我债怪,不敢来学校了。于是,我对他一边安慰、一边教育,让其知道了玩骑摩托的危害,还电话联系了其父母,我给他讲父母在外的不易,让其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经过多次谈心教育,他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听话、懂事、孝顺的好少年了。
5、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三年是儿童心理变化最快的三年,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要当好心理引导师,大力开展心理引导、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能力教育和感恩父母亲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可以劝其父母尽可能的回来多陪陪孩子,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