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本,培养农村学校低段孩子的阅读习惯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郑拉拉
[导读] 近几年,绘本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孩子们启蒙阅读的新兴的阅读资源。
        【摘要】近几年,绘本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孩子们启蒙阅读的新兴的阅读资源。许多老师都会把绘本作为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资源。绘本阅读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能有效地帮孩子保持这种兴趣,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关键字】绘本阅读;农村学校;低段;阅读习惯

         近几年,绘本以其独特、有趣、新颖的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它主要是以图画表达为主,简要的文字说明为辅来共同叙述一个故事,对于幼小儿童来说,不失为人生的启蒙之书,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孩子也能通过图像这一直观的表达来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很多绘本是以儿童的视角创作,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常态,精致的画面、简洁通俗的文字、鲜艳的色彩,都能让孩子产生直观的体验,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笔者将围绕低段孩子绘本阅读及习惯的培养等问题说说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农村学校低段孩子阅读存在的症候
        笔者通过本校低段学生阅读现状及其他同类型的小学阅读现状的分析对比,发现阅读习惯难以培养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层面
1.阅读变成负担
        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的阅读量集中在中高段,低段孩子的阅读量特别少,阅读的面也特别的窄。加上低段孩子的识字、注意力都有一定年龄时段的制约,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面对密密麻麻的生字,如果学生在进行阅读是对这些遇到的新词都不认识,必然会打断阅读的行为,让自主阅读是难度特别大的一件事。
        2.阅读低效被动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大多是走马观花。课堂上的阅读引导特别少,由于农村低段孩子的认知局限,老师在平常的教学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授新字新词。试想,一节40分钟的课堂,除去新字新词及写字教学,余下的时间少之又少,又如何充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放学之后,很多孩子都是放养或是老人陪伴,回家以后基本就是电脑、电视、平板和手机为伴,大部分孩子都是被动的、低效的阅读,甚至排斥阅读。
         (二)学校层面
        1.图书类型太单一
        虽说是农村学校,图书馆(图书室)还是有不少的图书。不过针对低段孩子阅读的图书比较贫乏,能让孩子自主挑选的感兴趣的图书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图书都是教辅用书,比如写话训练、教材全解、教学辅助等,更多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这些书籍的影响下,孩子又如何能培养阅读兴趣,更不愿意主动去接触阅读。
        2.提供的阅读平台太少
        相比较城市的孩子,农村的学生在物资上更缺乏一些,没有特别优越的阅读环境。即使班级里设置了图书角,学校提供图书也是寥寥数本,书籍对于低段孩子没有针对性,加上绘本购买的经费确实庞大,相对于农村学校确有一定难度。孩子接触的阅读基本仅限于语文书本上的内容。
        (三)家庭层面
        1.父母本身阅读习惯的欠缺
        农村学校的一般家庭文化层次不高,生活素养也有待提高。更有不少来自外来务工人员或者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加班,有时连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何来阅读?
        2.父母对孩子的阅读关注度不够
        在于家长的访谈沟通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比较关注,但是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关心不够,家长的态度,也是培养孩子培养阅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3.家庭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很多家庭在经济条件上并不像城里孩子那么富裕。


二、绘本阅读,让阅读习惯水到渠成
        小学低段的学生,基本还处于学习刚刚萌芽的阶段,尤其适合农村的孩子,他们识字的途径不多。绘本的主体是图片,故事内容都很简单,文字也特别通俗易懂。这在视觉上就特别容易吸引低段孩子的注意简单的情节,丰富的画面,可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融入阅读。
        (一)用绘本故事,引发孩子阅读意识
        1.认识绘本,吸引孩子目光。
        低段的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绘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画面,辅以少量的文字说明,其实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当孩子们拿着一本绘本,打开的刹那,那鲜艳的图画摆放在眼前,相信孩子能自己看着图画就能说说这一页故事的内容,乐于接受。
        2.设置悬疑,讲述绘本故事。
        针对上述出现的诸多问题,家庭阅读氛围的欠缺,孩子阅读材料单一等,可以再在日的晨读花15分钟左右,带领孩子们品尝绘本的“味道”,由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个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们也会此起彼伏……        比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个绘本故事,故事结尾会怎么样?只能留下悬念交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这一个故事画面温馨换人,人物形象特别鲜明,也能在视觉上直接抓住孩子的注意,让孩子一下子就爱上阅读。
        3.班级图书,分享绘本资源
        针对阅读出现的困难,经费的不足,资源的短缺,可以让孩子们分享1-2本绘本故事放置于班级图书角,全班40个孩子,那就可以读80本故事。而且孩子对于其他同学手中的故事特别好奇,引发孩子的阅读意识。
(二)融入阅读,成为绘本阅读的主人
        利用公众号“听绘本故事”。如今,微信普及,人们的生活也都离不开微信。笔者自己也为班级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耳朵听绘本”,每周都会发布一个由孩子们自己讲的一个绘本故事,配上孩子的语音,编辑绘本图片,既能听又能看,分享到班级群,解决了绘本资源缺乏的问题。
(三)开发阅读,建立持续性阅读的行为
        亲子21天于阅读打卡。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低段孩子的阅读注意力时间非常短暂,持久力也不长。所以,整个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需要家长的外在监督。21天也是一个习惯形成的理想天数,只有当习惯养成以后,孩子才会更好地融入学习,也可以让孩子用笔记录在阅读本(阅读存折),让更多的学生,更广泛地参与阅读。
        (四)分享阅读,让阅读开花结果
        1.班级开展每月绘本分享会。
        让学生和自己的伙伴们交流阅读的心得,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比成人要大很多,毕竟孩子的世界让孩子自己去沟通交流,比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会更有趣味。老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分配不同的小组,再让组员们自己合作阅读,可以是讲绘本,也可以是画画……让学生学会分享阅读收获。家长也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并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
        2.每学期一次绘本主题人物模仿秀。
        孩子在吸收大量的绘本阅读的同时,一定也会产生自己的喜欢的图书,进而深入去读,把一幅幅图搬到班级舞台上,孩子需要观察图片里各种各样的信息,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环境的布置,衣着的打扮……这些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又一次开发阅读,拓展自己的认读视野。结合一个个绘本故事,让绘本融入生活,把生活活成绘本,真正做到读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读书。

        每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阅读习惯也不会例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如果只靠一个星期,一个21天,或者一个学期……我们可能还看不到显著的效果。所以,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培养优质的阅读习惯,不仅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老师的付出,更多是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陪伴,所以,还需要家长付出更多地精力,针对自己孩子的阅读情况,做出更适合孩子的阅读方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