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正常的母爱和父爱,无法享受到正常家庭带来的温馨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同层次的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因此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教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促使留守儿童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本文基于试论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年轻的家长走出农村,接触到了更多新颖的教育理念,对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以及班主任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一些家长外出把学生留给家里的老人或者亲戚照顾,这样学生的家庭教育就出现了缺失,这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及时改变现有的班级管理办法和体制,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农村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保驾护航。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发展不健全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或托付在亲戚家,与长辈缺少有效沟通,情感缺乏关爱,容易出现内心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出现逆反心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有限,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未能获得正确的引导。
(二)个性特征缺陷
在个性特点方面,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护和关心,所以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暴躁顽皮,主要是通过比较出格的行为来引起家长和班主任的注意;一种是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所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班主任作为主要的教育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行为习惯不良
留守儿童多数由祖辈照顾,老人对孙辈溺爱有加,往往重教轻养,忽视了儿童行为习惯的教育,而父母由于愧疚心理也往往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是重物质、轻精神,因而容易造成留守儿童道德缺失,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不服管教,不尊敬长辈,不诚实,有的迷恋游戏机、上网成瘾,有些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等恶习。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中非常重要。小学阶段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不仅是学生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学龄期,这些儿童因为长时间远离父母并缺少父母的关爱,且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相应的“亲情饥渴”现象。“亲情饥渴”现象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会使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受到影响。在我国部分的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师资建设薄弱和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常见,同时这些地区的小学因为受农村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会经常被教师忽视,最终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强化班主任教育、引导者的地位,不仅能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学习心理健康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技术和技巧,发现问题时及时排解留守儿童情绪上的困难,帮助其渡过心理危机阶段。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包括家庭状况、个人爱好、性格类型、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等,便于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减少负面情绪,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各任课老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部分担任心理医生的角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平时给予他们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怀,不能以疏远、淡漠,甚至是漫不经心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其特长,使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己、表现自己,同时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健康的情感
通常留守儿童的性格都比较沉闷,不愿意与同学、教师进行过多的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感,让学生们可以体会到家的温暖。不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充分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不应该以成人以及班主任的身份来决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另外,班主任可以借助这种课外的集体活动来对他们进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避免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成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启蒙者
班级作为学生的发展共同体,是学生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初始地。对小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人际交往最为频繁的地方,特别是寄宿制小学生,他们在很小的年龄就离开父母,独自在学校生活,更早地开始社会化的过程,这使他们面临着比城镇走读学生更多的问题。面对同宿舍的学生,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然而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思想和行为还不成熟,容易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在失去父母陪伴、照顾和教育的情况下,这一系列的问题就需要班主任和生活指导老师来接管。班主任由于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此工作的一大部分就需要班主任指导和管理。对农村小学班主任而言,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学生人际交往的协调者和学生社会化的领路人,不断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饮食问题和思想动向,时刻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动向,通过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沟通渠道,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心理、思想和学习情况,让有条件的家长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使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结束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海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33-134.
[2]李慧霞.在农村小学有效开展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策略[J].学周刊,2019(35):171.
[3]黎煦,朱志胜,陶政宇,左红.回流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137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9(09):70-87.
[4]毛想.农村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现状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219-220.
[5]刘天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