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小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是泛泛而谈,如同“流水账”一般,特别是有关人物形象的描写,空泛单调,没有鲜明的特点,笔下的人物描写不能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基于此情况,本文选取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的人物描写经典片段,从人物描写的动词、形容词、修辞等方面,指导小学生活用“词”,写活“人”,提高自身写作时人物描写的能力,让作文中的人物特点鲜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人物描写;活用词;指导策略
我们对一个人进行观察时,人物的某一个突出特征,最能抓住我们的眼球,让我们着力去细致观察。这个突出特征也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他的“重点部分”、“精彩部分”。写作时的人物描写也是如此,对人物的某一各特征巧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进行细致的描写,这样描写出来的人物才更具神韵,栩栩如生,一个动作,一个神态,让读者阅读后都久久不能忘却。同时,细节刻画也能让学生的写作更见真情,更具有高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描写训练时,要以教材中的美文作为例子,对作者的“用词”方法进行讲解,进而让学生可以在有效地模仿练习中,促进自身人物描写能力的提升。
一、巧借动词,让人物动作跃然纸上
动词在人物描写中,是用来表示人物动作和神态的词汇。如,走、跑、起来、开始等。学生在人物描写时巧借动词细致描写,可以让人物的表现意愿也更为的突出,让人物更鲜活、更丰满,进而让写作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在人物描写时,会连续地、准确地运用多个动词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致刻画,让人阅读后,会形成强烈的画面感,深深的定格在脑海中。例如:《父爱之舟》一文。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作者巧借三个连续动词“弯腰、低头、缝补”,对父亲的背影形象进行细致描写,让读者阅读后,在脑海中马上会形成强烈的画面感。人们通常在缝补衣物时,只是会低头缝补,而作者又细致描写了一个“弯腰”,这是父亲多年的辛勤劳作所致,在结合父亲不摇橹的时候抓紧缝补棉被,更能体现出“父之爱”,这样的画面也更让作者“永难磨灭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描写训练时,可以把动词的细致描写概括为“放慢动作、细致观察、分解动作”,以此来让学生巧借动作,制造出人物动作细致描写的高潮,进而让人物动作可以跃然纸上。
二、恰用形容词,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形容词在人物描写中,是用来描写或修饰人物形象的,常表现出人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某些特有的属性。如,小学生经常会用到的美丽、认真、简单等。学生写作时用形容词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不仅可以让写作的语言更具生动性,还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更具传神。同时,读者也会反复阅读,咀嚼回味。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作者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母亲后,用一系列形容词来细致的刻画母亲形象,极具传神。母亲的身材是瘦弱的、母亲的眼神是疲惫的、母亲看到我时表情是吃惊的、母亲的手指是龟裂的、母亲的毛票是皱皱的,在加上缝纫机震耳欲聋的噪声、工作地点的小角落,把母亲的疲倦辛劳描写的入木三分,更具传神,作者母亲的“慈”的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三、妙用修辞,让学生写作文采飞扬
教师判断学生的写作是否具有文采,往往是看学生写作时语言的运用。而修辞的妙用,就是学生选择最为适合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表达,让其更具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提高写作语言的表达效果,让文章更具文采。修辞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的手段,但这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修辞素材积累,这样才会在人物描写中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素材的习惯。例如:习作练习《那一刻,我长大了》,一位学生在结尾写道: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从前那个只会无理索取的小女孩;不再是从前那个只会依赖妈妈的小女孩;不再是从前那个不懂感恩体贴的小女孩。那一刻,我想大声告诉妈妈,我要做你永远的贴心小棉袄。
学生用排比修辞,通过自己内心反思以前行为的细致描写,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懊悔之意,在把自己比喻成母亲的“贴心小棉袄”,自己对母亲的爱意更加的生动想象,意味悠长。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词”的用法,还能够灵活运用,让自己的写作更具高度,更具文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物的细致刻画,既是需要学生对人物形象、动作的细致观察,也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写作素材的大量积累。再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导,有效的训练,学生人物描写的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钟加友. 让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小学生写作中人物描写的技巧点拨[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下), 2016(3):78.
[2] 申盼盼. 精雕细琢 展现个性——浅谈细节描写在人物作文中的作用与指导[J]. 写作:中, 20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