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语文引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包明霞
[导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得阅读者得语文。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得阅读者得语文。因此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是必要的。关于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的方法有合理安排,保障课外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延伸相关文本,丰富阅读活动;课前收集信息,课后拓展文本;通过个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时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信我们学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与阅读;方法;习惯;创新;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成年人不同,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合理安排,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  
                晨读二十分钟。“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到校8:00-8:20为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放声朗读。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
                午读二十分钟。每天午饭后时间学生自由支配,至少花二十分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晚读三十分钟,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至少安排三十分钟阅读时间。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每周安排一节“同读一本书”交流课。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读书方法
         运用迁移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1、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也有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2、领悟几点读书要求:读书要求“眼到、心到、手到”;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3、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朱自清的《春》,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吸收性的略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如《昆虫记》。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三、延伸相关文本,丰富阅读活动
         在语文课本中,成语故事、寓言、童话、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当遇到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学生们总是马上翻开书,一口气读下去,还经常几个小伙伴一起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或表演几个片段。时间长了,这些生动的故事形象就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我让学生在学了课文后,收集相同题材的文章,如在学习了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后,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的寓言故事《杯弓蛇影》《滥竽充数》《叶公好龙》等进行阅读,在班级举行故事大王比赛,把收集到的寓言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展示。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选择阅读材料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数量。
         举行各类阅读之星评比,班级可以通过“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书籍作为晨读教材,通过开展“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晨读晨背,熟读背诵加以积累,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上好每周的阅读课,以保证学生“会读”。发表教师和学生的文章,鼓励师生阅读,体现阅读成果。学校利用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举办班级读书会,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主阵地,由语文教师主导,读书节期间每班上1节阅读汇报课或交流课。内容有演讲交流、古诗诵读、课文故事演说、名言名句赏析等。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他们谈到了开展活动以来阅读的收获,并向大家推荐怎样选择好书,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怎样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有序读书认真组织了征文比赛:如《庆祝建国70周年》,《读书伴我成长》,《我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等。
         四、课前收集信息,课后拓展文本
         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丰富拓展阅读形式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教材内容的阅读训练和积累,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以作为学生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阅读空间的拓展,以优化学生的阅读环境,促进他们阅读视野的拓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阅读资料的搜集,从而丰富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能够更轻松地走入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在课堂教学之前,总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等相关材料,为课堂教学作准备,这其实就是广泛的课外阅读。在课堂教学后再进行延伸,让学生继续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本的做法更显得可行了。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后,介绍《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转》等各种古典名著让学生尝试阅读,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古典小说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培养了阅读兴趣。
         五、通过个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个性化阅读的核心,是学生阅读后的感悟与体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个性阅读,受到大师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就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价值所在。自己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文本价值取向,不能因为所谓的个性体验而迷失方向。       
         总的来说,社会发展与进步,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兴衰需要创新型人才,学生的发展和今后工作及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需要创新才能。个性化阅读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我们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责任感的体现。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时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信我们学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语文教育的春天就会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1]杨礼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1(09)
[2]丁红香.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导初探[J].新课程上,2015(11)
[3]张伟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初探[J].语文课内外,2017(10)
[4]陆燕.小学生童话类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 2017 (05)
[5]王敏.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 2012 (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