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学校仍普遍把知识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任务来抓,对于知识之外的东西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关注很少。“重知识、轻行为”已经被提到教育改革的日程上,而且是当务之急。因此,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初中生成长意义毋庸赘言。既关系到他们身心发展,也关系到他们品德养成,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一句话: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初中生人生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怎样开展初中生的养成教育呢?
首先,师者应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把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与道德败坏等同起来。学生习惯不好,可能自己没意识到,也可能受家庭(父母)、社会的影响。师者应针对学生的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完善方法和措施。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家庭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共处等,并逐步养成学习、生活、合作交往等良好习惯。
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可通过规则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应遵守的规则。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依据。其次,把学生作为主动的个体。让他们思考面对问题该如何做。再次,采用寓教于乐形式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评比活动的形式,让行为习惯好的同学体会到快乐,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归根到底,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习惯形成行为的最高层次的过程。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最终使初中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应注意以下几点:
让学生明白良好行为习惯与快乐的关系。比如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要让他们尽可能地获得快乐。上课时要求用眼睛盯着老师,从中你获得什么?倾听别人说话,从中你又获得了什么?及时认真完成作业,得到了什么?自己从查找、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这样慢慢地,学生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乐趣也不少,从而喜欢学习,自主地学习。
让学生明白不良习惯要与痛苦相伴相生。如:有学生不做作业或抄袭作业的,我们就要让他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做作业、抄袭作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自己要负全责。但千万不能用惩罚劳动如打扫卫生(因为劳动是光荣的,否则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误解,价值观产生扭曲)、罚抄作业多少遍(学习是快乐的事,罚抄只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痛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等形式。
师者纠正不良习惯方法要多样化个性化。不良习惯有多种,有的不良习惯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消失:如有的学生在初一时说话比较冲,不注意分寸,随着不断长大懂事,会慢慢地改正。因此,老师对这类习惯不要太刻意地去纠正。有些不良习惯由来已久,如作业潦草、做事粗心,对这些“老顽固”,教师应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坚信学生的不良习惯可以克服,但不能操之过急,这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地寻找相应的对策的。还有的不良习惯学生纠正了,又复发了,这都是正常的,教师要牢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抓反复,反复抓”是我们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中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对学生的“爱”则是我们教师必须格守的永远不变的法则。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应树立榜样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以典引路,是弘扬文明风尚,抑制不良行为,开展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起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初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比较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家庭,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了孩子,师者与父母沟通,建议父母应该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毕竟,学生的习惯养成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学校教育说教多,训练少;家庭教育实践性强,说教结合,可以成为习惯。
当然,良好的校风熏陶和环境的潜移默化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养成教育应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这就需要师者落实政教处每月德育计划,不走形式,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