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课堂中如何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已成为如今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使数学的教学变的高效,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应用题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不断挖掘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就会更加主动地去探讨数学知识,从而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去解决数学应用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应用题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在应用题教学效果仍未能够得到较理想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以有效策略改善教学情况,使数学应用题教学得到更好发展。
一、图形与几何概念的直观教学
图形与几何的概念教学应从直观开始,充分发挥几何直观作用、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完善提升、逐步生成概念,落实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素养,初步形成空间观念。要通过几何直观,让学生能够“看得见、说得清、想得通”,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数学认知具有“画面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描述和归纳总结,进而抽象出数学模型。如人教版教材:三角形的高的教学就可以用这种策略,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直角三角板哪个高一些(以一条直角边为底);变换方式(斜边为底)再比一比,看看哪个三角板高,这样的实物情境直观导入,让学生在直观的高低比较中,初步建立“高”第一印象(三角形最高点到底边的上下距离),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高低时比的是两个三角板的哪一部分?结合实际情况观察、归纳得出:当一条直角边为底时,比的是另一条直角边(从锐角顶点到直角顶点的线段);当斜边为底时,比的是从直角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引导比较两种情况的相同点,都比的是从顶点到对边的距离,逐步抽象出高的实际含义。这样将生活中的“高”的经验和课堂教学联系,同时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三角形的摆放方式不同,高是不同的,进而理解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构建。
二、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解决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学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高效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内容丰富的导学案。通过导学案来侧面指导学生。在解决导学案上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由易到难,要与教材相结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并独立的解决应用题。有了导学案的帮助学生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有侧重点,学习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在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题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中可以找到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之后依然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就可以对这些不足着重讲解。利用导学案的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掌握知识不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可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三、图形的倍积规律教学
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计算要以度量为基础,形成量化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数形结合和数学模型等素养。如人教版教材“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很多教师让学生课前制作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将其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从最便捷的倍积角度引导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高再除以2。但若从等积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和规律总结,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是从等积度量得来的。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是从等积割补的角度去理解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若延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用度量的思维解决新问题,结合这些倍积规律再总结,发现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除以2是不同思路共性的特征,从而抽象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模型。
在这样的数形结合及观察比较中,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会更深刻。
四、准确把握教材,合理的情景式教学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学大纲的来源,也是学生知识点复习的重要资料书。新课程教材把应用题编排到各个章节,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点的要求,相应的应用题穿插在各章节之中,能够更好的让教师和学生把握应用题知识点的切入点。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把握教材知识核心,针对不同应用题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联系生活实际,一方面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题意,有助于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理解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泛研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还需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尽可能的对学生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开发。如题:小明烧开水需要15分钟,做作业20分钟,打扫卫生10分钟,则小明做完上述事情最少需要多少分钟。这一类的题目就打破了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解决此类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减,而是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由于烧水可以和写作业或是打扫卫生同时进行,所以上题中小明所花时间最少是30分钟,而不是45分钟。
五、利用课堂活动进行应用题教学
在应用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操作活动可使教学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活动及应用题教学有机结合加强重视。比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教学过程,若单纯让学生依据公式将相关数学问题解决,则通常情况下学生都是生搬硬套,未能够完全了解问题实质,在今后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错误出现。因此,为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方面知识内容,可使学生自己动作操作,将梯形转化成之前所学过的长方形及三角形,之后再求出其面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理解梯形的计算公式,也能够具有更加开阔的思维,对于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问题,同样能够合理解决,这种学习方式重视过程及体验。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实行数学应用题教学,必然能够得到理想效果,能够使学生更好掌握应用题解题方法及技巧,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要使学生更加轻松的解决数学应用题,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求知意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并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端正,从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更加愿意去主动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进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可以利用将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及将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还需要利用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不断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更加丰富的课堂,并不断展开有新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最终使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林元.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9,000(001):102.
[2]孙继琴.试析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9(6):1-1.
[3]钟先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2019.
[4]佟海慧.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D].2018.
[5]刘茜.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00(002):154.
[6]张永胜.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中文信息,2018,000(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