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群文阅读已作为一种教学新常态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群文之花开遍全国各地。只读一本教科书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要把群文阅读纳入语文的课程表,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精读教学的模式,让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本文从议题的拟定、选文的甄别、课堂的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创新时代。通过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刻不容缓,仅靠一本教科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如何拓宽教学内容,超越教科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迫在眉睫。正是在这种形式下,群文阅读应运而生。“群文阅读有效地促进了课内外阅读无缝连接,有效地促进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软着陆。”
如今,群文阅读已作为一种教学新常态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群文之花开遍全国各地。“只读一本教科书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要把群文阅读纳入语文的课程表,它的地位等同于我们的课本教学。”“群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为扩大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锻炼阅读技能,获取阅读认知,积蓄语文素养,是课外延伸课内阅读内容的拓展阅读,奠定坚实的阅读知能基础,培养浓烈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儿童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精读教学的模式,让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一、议题多样化,打开群文阅读兴趣之窗。
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主线,一个好的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它的把握和确立影响牵动着整组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议题首先要比较明确,要有可讨论的价值。其次议题还应多角度、多面向。我们在确立议题时要避免单一,避免僵化,要确立灵动的、多元化的议题。往大处说,可以是人文的议题,可以是知识方面的议题,也可以是能力方面的议题。往细处分,议题可以是关注环境的,也可以是关于母爱的;可以是关注表达方式的,也可以是关注文章结构的;可以是教给阅读方法的,也可以是指向性思维训练;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作品……除此之外,群文课还可以一堂课有多个议题。刘晓军老师在执教《羊年说羊》时,就确定了多个议题,表面上是有关“羊文化”的人文议题,另一方面还有思维训练的议题。通过三组群文的阅读,让学生极大地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训练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总之议题一定要多样,有文性。让多视角,多元化的议题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为群文阅读打开一扇兴趣之窗。
二、选文精细化,组合群文阅读营养大餐。
群文阅读所选的文章应该是结构化的几篇文章或一组文章,这些文章之间应该有关联点,有互文性。教师在选择文本时,不应该随意拼凑或堆砌,应该精读细选,进行智慧处理。
1、选文必须紧紧围绕选定的议题。群文阅读的材料贵精不贵多,所有材料一定要有聚焦点,几篇选文放在一起,他们之间的联系要非常清晰。例如议题 “反复结构中的童话故事”中,所选篇目《七颗钻石》《小壁虎借尾巴》《爱心树》《小猪变形记》在构篇时都用到了反复结构,便于学生比较发现。
2、选文要符合儿童的需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阅读的需求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我们在选文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话题的难易程度,文章篇幅长短及文章本身的难易程度等是不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汉字儿歌中的联想》是黄玲玲老师在二年级上的一堂群文阅读课。所选材料《“雪”字歌》《“岩”字歌》《“香”字歌》《“秋”字歌》均朗朗上口,便于学生朗读积累。课标要求低段教学要以识字为主,本组材料中的汉字构造特点也为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对所选文本要进行深度解读。教师在选文时要从《课标》关于教材选编的建议出发,尽量提高选文质量。对所选文章要从儿童阅读的视角进行深刻地理解,找到适合学生讨论的切入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从表达方式到思想感情,从作者生平到时代背景逐一细究。如《第一次抱母亲》《秋天的怀念》《母爱是一根穿针线》反映的都是母子情,都刻画了母亲,但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三篇文章都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但三篇文章中所刻画的母亲形象却全然不同,母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没有细细地品读就不能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同时,我们的选文不能原生态地,粗糙地,刀耕火种似地出现,教师应该大胆地取舍,进行再创作。
4、选文类型要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要求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的文本的多样性便和这个目标相吻合。群文阅读的材料应该是多样化文本的组合,既包括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既可以是混合文本的阅读,也可以是多重文本的阅读。例如“文言文一组”“古诗文一组”“散文一组”“童话一组”,还可以是“说明文一组”……形式不拘一格。
三、导读策略化,开启群文阅读智慧之门。
王林博士说“群文阅读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精读课文的教学常常是老师提问多,分析多,面面俱到,肢解课文,而群文阅读则要摒弃这些陋习,让位于学生。群文的课堂要学生读得多,思考得多,讨论得多,由教师的“教为中心”转为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学、讨论和发现,最终达成共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群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
1、统整。统整就是整合信息,抓住要点。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整合信息的方法。群文阅读的篇目和数量较多,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尽量多地采用默读、浏览、跳读、略读、泛读等阅读方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提取关键信息。其次,教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要及时做好统整。教师在阅读交流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发言,对反馈出的不同阅读效果,阅读思路进行统整、梳理。如《寻寻语文阅读中的“第三只眼”》中,丁老师先让学生用表格的方式收集阅读信息,再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统整信息:想的对象转换了,结果也跟着变化了,这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思维——转换。(板书“转换”)
2、比较。多方面的比较,明辨异同。比较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大略地比较,也可细致地比较;可以比较内容,也可以比较形式;可以比较相同点,也可以比较不同点……《寻寻语文阅读中的“第三只眼”》中教师统整信息后就引导学生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先横着看,再竖着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吗?”在多形式的比较中,学生发现并认识到了多视角思考的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强化了对三中不同思维方式妙用的认知。通过比较教学,提升了学生深层次的阅读能力。
3、连结。连接已知与未知、新知与旧知、文本与生活、事物与现象、此文本与彼文本之间的关联。连接往往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宽更广的发现空间。张淑珍老师在教学《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时,在第二环节引入学过的文本《小壁虎借尾巴》,很好地将新知与旧知连接在一起,接着又用画情节结构图的方式把各个文本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整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阅读很有层次,学习效果明显。
4、整理。整理指达成共识,存疑,小结方法,强化知识,迁移运用。整理是群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整理可以采用问题式、表格式、思维导图式、汇报交流式、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收获。李学茹老师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趣读本草》一组时,面对枯燥乏味的大量信息,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学生学习整理收集信息的能力明显得以提升。鲁维老师在教学《好玩的连锁调》时,与学生达成共识,了解连锁调的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强化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让学生用“连锁”形式创编童谣,实现了“点”的突破。
四、阅读自主化,享受群文阅读悦读之乐。
群文阅读的课堂应该是自主的课堂,崔峦老师说:“群文阅读的课堂自学是起点,讨论是重点,发现是亮点。”群文阅读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是学生一个人静静地读,也可以是小组间的交流,全班的汇报分享,总之,群文阅读应该是自主的、开放式的阅读形态。叶老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群文阅读也必将经历由浅入深,由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由课堂到课外的层次,最终走向完全自由的阅读。群文阅读的教学必将使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踏上群文路,融入群文圈。群文阅读,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加卓越。群文,让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更快乐,更幸福。
参考文献
倪文锦《群文阅读:阅读方式的革新》
蒋军晶《不只是多读了几篇文章》
陈晓霞《群文阅读:怦然心动,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