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同样也是学生进行深层次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科。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也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力求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就打造快乐阅读课堂,在润泽学生心灵中带领学生走入一个又一个的阅读世界。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对策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要想让学生又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由不会学转化为善于学[1]。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亦是如此。
阅读用文字、情感堆砌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美妙的世界,倘若学生能够在有效的阅读中真正走入这个世界,持之以恒的进行阅读活动,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够顺利达到,学生才能够在有效的阅读中真正的爱上语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有效朗读中激趣,初步体验文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进行阅读的第一步。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要想引发他们天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让他们大声朗读。在朗读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阅读文本上,同时能够通过朗读更进一步的理解阅读文本中的文章含义,能够初步体验文章,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做准备[1]。
低年级的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喜欢模仿大人的语调说话。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这一特点进行范读活动,通过语调、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学生朗读打个样。这样学生能够在教师示范性的朗读下很快掌握朗读的方法,进而进行自己的朗读活动。其次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配乐,这样能够给带领学生在感受文字与旋律的碰撞下进入似梦似幻的阅读世界,阅读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能够对后续的深度阅读充满期待。
二、创设情境中激趣,加深学习体验
小学生的阅历有限,思想发展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孩子们对一些具体的事物相对生疏,且对一些文本中的各种描写活动、故事情节把握不到位,这也部分学生阅读“难”的原因。为了“化难为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与阅读文本相对应的情境,使学生在进入角色中加深学习体验,进而在情景体验中提升文本阅读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进行情境创设,充分发挥其声色图画的作用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阅读文本。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为了带领学生走入瑰丽的海水中、深处的海岛中,给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美丽、富饶的祖国,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讲解;其次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具体的阅读文本开展引导式表演活动,即让学生角色扮演,给学生丰富的入情入境体验。如在学习《狐假虎威》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狐狸和老虎,再现寓言故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也能够达到情境创设辅助阅读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读写结合中激趣,实现学以致用
阅读和写作本就紧密结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可以在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中让学生不仅读、思、学,更写出来。这样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体验不会仅仅停留在想象侧面,反而能够倾泻于笔尖,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也能够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进而在读写结合之中有效激趣,实现学以致用。
如在学习《草原》时,该篇文章运用了许多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灵动多彩的草原之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到作者笔下的草原,教师可以在阅读时设计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并且鼓励学生们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读写也实现有效结合。
四、利用课文来激趣,进行增量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地依靠他们的自律进行阅读活动实际上十分困难。
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活动还没有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每一天所学的语文课文作为出发点,进行扩展示的增量阅读[2]。也就是说在进行每一篇课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结尾处留下悬念,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来解答自己的悬念,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课文学习与理解,也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课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结合课文设置悬念,即将悬念放在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上。学生在课文教学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想要探索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的引出鲁迅的小说《故乡》,让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也能够达到增量阅读的目的。
五、传递方法中激趣,提高阅读效率
之所以有一部分小学生不喜欢语文阅读活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语文阅读活动相对困难,在阅读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方式方法。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缓解学生的语文阅读压力。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适当的传递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学生会阅读自然会进行阅读,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中自然也能够领悟阅读的奇妙之处,进而爱上阅读。
常见的阅读方法有定时阅读,即每天进行必要的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定法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要边读边记、要结合问题进行阅读、要掌握文本结构等。这都是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深入推进中传授给学生。
六、开展活动中激趣,延伸阅读课堂
单纯的依靠语文阅读课堂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实现阅读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会阅读的独特趣味[3]。
首先教师应当在学校开展大型的阅读系列活动,如图书交换市场、诗朗诵、班级读书会等,这些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系列活动能够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增添趣味,也能够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应当在班级内部建立与读书相关的活动,如建立“图书推荐栏”、“读书笔记展示框”、“班级流动图书角”等,这些班级内部的图书栏目能够营造一个书香世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阅读的趣味;其三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家长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要引导家长认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在家中积极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或者陪伴式阅读活动,从而实现家校合作,延伸阅文课堂,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七、阅读环境中激趣,提供阅读准备
阅读环境能够直接决定学生的于都体验,可以说环境是学生阅读兴趣发展的催化剂。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下学生会产生浮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阅读效果自然不佳。但若学生在安静、舒适、舒缓的环境下进行阅读,学生则能够很快的平心静气,走入阅读文本的世界进行阅读活动。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注意阅读环境的创设,在精神环境方面应当确保环境安静、环境协调。在物质环境方面则要通过阅读环境的装饰与布置来为学生呈现一个书香世界。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做好准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心,给学生别样的阅读体验[3]。
八、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要想让学生由会阅读到喜欢阅读,由喜欢阅读到习惯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变化阅读教学的形式、延伸阅读教学的课堂,在多种教学模式下实现趣味阅读教学,从而达到真正的阅读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在积极阅读兴趣的促使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在快乐阅读中润泽心灵,体会读的别样魅力。
参考文献:
[1]潘月娥.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刍议[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04):112-113
[2]迟春华.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8(03):120-121
[3]刘建娟.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几点做法[J].文学少年,2019(08):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