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行“统编教材”是教育部出面组织编写的统一使用的教材。教育部从2012年起,开始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次统编教材的编写作了新的调整: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主权和法治教育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语文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两部分,正如新课标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则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而工具性则是语文是人们用来交际说话和书面写作的手段,不管说话还是写作都是字词句段篇为基础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这方面的训练是螺旋上升的,这正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先是学习汉字,后是词语,接着句子等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本解读
统编教材的编排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认字,再学汉语拼音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 、你、我、他 ”,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 、土 ”“云对雨,雪对风”等,很传统,也很有趣。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 “天地人”。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一个“ 下马威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识字量增加
首先是实行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是“统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认识字和学会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表》和《写字表》, 这是一个“识字写字基本字表 ”,要求会认300个字(这300个字应当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100个会写的字;一年级下册附 400个会认的字,200个会写的字。小学要求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字左右会写。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安排上是有讲究的,只要按现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大致可以实现独立阅读。
三、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口语交际”单列版块
“口语交际”从以前的百花园中抽出来,在每个单元以独立的版块呈现出来。如: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有:有趣的动物、做手工、商量、看图讲故事。
(二)新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加强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后习题的设计增加了对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如:《大青树下的小学》1.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你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秋天的雨》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听听,秋的声音》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金色的草地》你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和同学交流。《富饶的西沙群岛》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四、课文内容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口语交际、插图设计等等模块,体现了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向。新教材中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内容都折射着华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之光,将它们特意编排在里面,学生能直接接触传统文化,这样更是为了传承。古诗文的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等都有。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五、更加注重课外阅读
比起以往的教材,统编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 ”,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我们在精读精讲之外,还应交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统编本”语文教材安排有不同文体的阅读以及多种读书方法的教学。
根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方向,我们要给孩子多些闲暇、快乐的空间,多读书,少做题,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与生活中积累与进步。
最后,我将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为教学目标,带着不断学习的心,上下求索,在知识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执笔书写教育之路的快乐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