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张娟
[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要保证高效的教学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要保证高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通过多种科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出发点实施教学。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教学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母语教学课程,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受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走出固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趣味教学入手,建立高效的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班级必须是一个是有凝聚力的群体,一个能够团结、合作、具有丰富精神文化的群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这与课堂学习氛围密切相关。教师应善于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集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把名人名言挂在教室的墙上,激励学生引导其学习语文,潜移默化。或者,在教授一门课程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文章来营造气氛。例如,在学习课文《春》之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当学生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他们会感到好奇。如果他们想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自然会帮助他们提高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成年人相比,初中生接触社会的时间相对较短,对很多事情了解不多。因此,当他们学习文本时,他们不能清楚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他们总是在学习任务完成后处于半知状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才能引起作者的共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们不应该深入浅出,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作者对父亲的爱。在那之后,学生可以谈论他们的父亲和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介绍,让学生对父亲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文章学习产生兴趣。
三、通过多元化教学,保持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初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对简单,课堂教学枯燥死板。此外,学生有很多科目,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再加上中考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转变思维,走出单一教学的局限,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课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介绍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是奉献重要还是音乐产业重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还可以听取不同的观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四、突出新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优势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实施。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新设备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它可以丰富教学方法,直观地展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借助动画、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和《紫藤萝瀑布》时,由于大部分中学生都没有去过这两个地方,文章中所描写的风景就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向学生们突出技术优势,展示苏州园林的景观和紫藤瀑布的壮观景象。当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美丽的风景时,他们自然会对文章的深入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五、创新提问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提问涉及较少,这虽然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有重点可以        依据,但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其问题的内容可以从文章主题、修辞手法以及题目等方面展开。比如在学习《理想》一文时,针对该题目老师可以进行问题的设置,比如“你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为什么将之作为自己的理想”等,除采取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以文章写作的方式来开展,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在学习《沁园春雪》一文时由于主旨句较为突出,因此老师可以针对此主旨句设置问题,比如“为什么这句能够反映文章的主旨?”、“这句话能够反映出作者何种情感?”等,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体现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情况;在学习《春》一文时,可以针对文中有关修辞手法或者语言特色进行问题设置,比如“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等,使得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修辞、描写手法进行掌握,从而为其后期文章撰写奠定基础。
六、创新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针对提问方式的创新需要语文老师根据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合理设置,可以采用由简到难的提问方式,使得学生对需要学习的难点层层深入,从而更好的掌握。比如,在讲解《陋室铭》一文时,老师所设置的问题往往是“陋室为何不陋?”,学生在开始学习这篇文章时看到这类问题会觉得难度系数较高,但如果换一种问法—“文章中哪些地方对陋室不陋有所体现?”,这就使得问题更容易理解,对于学生携带问题进行文章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其很好的掌握文章内容,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所提问的问题要与生活相联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角度来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得学生在思考时能够与生活相联系,进而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在讲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可以首先设置“平时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是如何应对这些挫折的?”等问题,使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老师在学生回答完后,要对回答内容进行升华,以使得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七、结束语
        托 尔斯泰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动力源泉。学习初中语文知识,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读写和语音识别的技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大多数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在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有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生活教学方法,将不同文本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突出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参考文献:
[1]王玉珍.浅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硅谷,2009,000(024):161.
[2]刘钟.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科学:全文版:00007-00007.
[3]尚均安.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园·教育科研,2012(12):112.
[4]常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2016.
[5]周衰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儿童大世界月刊,2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