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浅谈如何激发小学学生语文兴趣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姚冬霞
[导读]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摘要:“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第一原动力,兴趣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能够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新奇世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想引学生进入奇幻的语文世界,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落实寓教于乐,让学生以趣为先,感受语文魅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兴趣 培养对策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学习与知识成长有着都有着重要作用。为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深层学科教学做铺垫,语文教师就必须落实寓教于乐,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
       
        一、“求知”中激趣,问题衔接语文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好玩的阶段,求知欲与表现欲强大。语文课堂的种种微妙与奇异对学生们都有着无形的吸引力,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特点,利用问题来衔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时刻让学生好奇、求知,在欲望的促使下投入语文学习活动。当然教师在进行语文提问时也要注意三个要点:
        1.问题要有趣、有可思考价值,语言幽默
        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必须趣味,能够从问题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思考。趣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幽默、语调跌宕起伏。
        如在学习《示儿》时,教师为立刻让学生把握作者陆游写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内在情感,单纯的进行提问“这首是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虽然问题直达目的,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却不高,兴趣寥寥。而老师若换一种提问方式,采用幽默且引导的语言,如“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作者对儿子的嘱托,作者嘱托了什么?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具有引导色彩,且妙趣横生,学生的回答兴趣会大大提升。
        2.问题要合适、注意问题分层,对应学生
    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知识掌握也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注意提问因材施教,适当的分层问题,弱化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可将问题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这样的问题对应不同的学生能够弱化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二、“想象”中激趣,创设奇妙语文情境
        小学阶段的孩子想象力发展丰富,每个孩子都能在想象中穿越不同的世界。同样想象也是学生情感体会、情景感受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把握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创设语文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走入各种各样的语文世界,与作者对话、化身为主人公,体会语文学习的趣味所在。当然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又很多,包括利用多媒体、联系实际生活等,具体选择何种的情境创设方式,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搭配。
        1.利用多媒体,搭建情境
        多媒体的影音图画能够最直接的从视觉、听觉上为学生创设与教材相对应的情境,能够实现“化静为动”。教师应当在应用多媒体时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走入如梦如幻的教材深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如在开展《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圆明园身上刻载的历史”,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等影视作品,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能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也因多媒体的加入而声、色、音俱全。
        2.联系生活实际,走入情境
        生活便是一个巨大的语文世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来源、学生的生活故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在创设语文情境时要注意联系生活,从生活入手为学生的想象力增添真实性。
        如在进行写作训练“春天”时,学生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中的春天,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观察与体验中放飞自己的想象。

有的学生将刚发芽的树叶比做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春天妈妈的哺育;有的学生则将飞来的小鸟与远归的游子联系在一起,发展想象。所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极具真实性、极具文艺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情感”中激趣,合作唤醒情感思考
        语文世界中的每一个文字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情感,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也是情感的发展与表达。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学中实现激趣。这里所说的情感教学更为具体,表现为合作式学习唤起学生情感思考。学习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同样在合作中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情感相互对接,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升。但合作式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对语文教师也有所要求。
        1.精心分组,准备合作
    首先合作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且认真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得到最有配合的状态。教师应当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式划分学生,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2.精心设问,引发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要想发展学生的情感,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合作的问题,可思考、可合作的问题才能够引发学生情感的碰撞。
        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文章的层次提出三个层层递进的可思考问题: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母亲挣钱如此艰难,但当我要钱买书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我,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啊。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情感的更近一层,学生在合作交流、合作思考中情感发展逐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学习兴趣也有效被激发。
        四、“活动”中激趣,开展多样语文活动
        上述我们也提到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同样该阶段的学生喜欢趣味盎然的事物。因此教师应当变化语文教学的讲解形式,在语文课堂包括语文第二课堂,即课下和网络课堂上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感受语文的趣味多彩。
        1.开展课堂游戏活动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选择趣味的游戏辅助语文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在玩乐中宣泄学习上的一些细微的压力,同时从游戏中更期待下一次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游戏可以选择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如为了让学生把握重点字词可以开展词语猜谜游戏、为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等。这些游戏都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也有着独特作用。
        2.开展课下竞赛活动
    语文教学绝非仅仅限制在课堂上,课下的许多活动都与语文知识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课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包括教师可以开展校内朗诵活动、朗读经典活动、写作比赛活动等。这些活动囊括语文的听、说、读、写全方面,且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够在竞赛活动中收获成功的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3.开展网上搜集活动
    现阶段网络与教学深度融合,这也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新场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丰富性为学生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搜集工作,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更全面的了解语文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吸引学生中达到激趣教学的最终目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生的最原始推动力,尤其在小学阶段兴趣的推动远远大于自我约束。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发展,从多角度变化语文课堂,为课堂注入趣味因子,让学生能够在趣味中走入语文世界,体会语文的千姿百态。
参考文献:
[1]李丽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11):14-15
[2]李传胜.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9(14):70-71
[3]李忠学.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华少年,2018(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