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王雪
[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太强,老师有时忽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鉴赏和创造功能。急功近利的强调理性知识的灌输,偏重教学目标的完成,忽视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忽视了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压抑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美,文字的美,同时也很难增强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从阅读教学入手,要审美教育来充实教学的内容,要用人文审美来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趣学,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一、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阅读”?有人认为阅读就是单纯地识字,有人觉得阅读无外乎是了解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诸如此类。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对文字信息感知、理解、领悟,进而产生共鸣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形象的语言实践活动,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字阅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阅读让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功能。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科技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无孔不入,人们主要还是从文字阅读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对学生而言,文字阅读主要集中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要使学生通过语文这一载体,借助阅读这一方式体会更多的文化魅力,感受更丰厚的人文内涵,提高阅读修养,提升人文审美能力。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的实质,就要让学生走近语文,深入感悟,这其中的首要环节是阅读。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降临我们的身,让阅读教学深入我们的心。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本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借助现有教材教授基础知识外,更要能钻研教材,借助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语文阅读中,学生不仅要从文本中汲取信息,练习语言,丰富知识,提升基础的语文素养;更要不断地向文本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获得独特的人文美感。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或是找到练习的“标准答案”,以致在阅读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就变得面目全非,很多学生把考试获得好分数放在第一位,动辄将情趣盎然、逻辑严密、回味隽永的经典篇章随意肢解,使之支离破碎;适应好分数的要求,老师也容易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分数上和着重探讨、研究所谓的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上,以致于忽略了经典文本的基础阅读,将文本中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美感、体现人性特色、表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精华部分抛之殆尽,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无疑是与语文阅读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客观或主观地、主动或被动地成了解题的高手,自觉不自觉沦为一道道冷冰冰题目的奴隶和阶下囚,人为地在读者与作者间构建出一堵堵高墙,挖出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第一, 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从观察中获得,还可以从感悟中获得。审美教育不仅仅只是在传授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审美教育要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利用好教材,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如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已很直观、形象的早春二月风光图,使学生感受到,此刻是多美啊,但我辞别以久得故乡又是如何呢?是不是一样让人迷醉?便于我们更好理解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了。
        第二、培养审美想象、联想的能力
        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同时也是思维训练,是通过文学教育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是通过文学教育获得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这是很高的要求。诗歌艺术表达,以及诗歌的欣赏,很多情况下都是依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所以,学习古诗毫无疑问就是培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完成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
        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还可能有变异、陌生化,超越平常的语言。比如,我们在学习《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时,会想象自己一个人登临层楼时看到的那种苍茫雄浑的景象,而且可能是带有某些哀伤的景象,这是要靠个人的经验和悟性去体味和想象的,每个人想象的画面可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诗歌讲得太死,要整体感悟,注重审美体验,特别是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第三, 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美在课文中处处体现,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挞落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无不寄予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让更多更丰富的美从死板的字眼中跳出来。例如一年级下册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怎么给一年级学生讲古诗?我们许多老师第一步是“兴趣导入”,有的用了多媒体展示月亮,然后转到课文;有的则让学生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引入课文;还有的是讲故事,引出“思念”这个词,然后转到课文。兴趣导入,或者情境设定,是值得肯定的。但前面两种有点“绕”。
        第二步,“初读课文”,包括讲解生字,然后“解题”,介绍作者。串词意,用“思”来扩词,让学生勾勒出不懂的词。接着,第三步,一行一行讲解诗意,伴随多媒体(比如明月光)。还有的做各种动作,比如“举头”“低头”等。先认字,后解读全诗,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些设计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作品割裂了,各种教学安排很琐碎,破坏了对诗歌的整体感悟,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挥读诗的感悟和想象。也就是说,审美的完整性被破坏了。尽管有多媒体制造氛围,有逐字逐句的讲解往“美”的方面引导(其实只是字词的美,或者片段的美),却始终缺少整体感悟,缺少完整的审美。
        我觉得古诗词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下的功夫,是自己认真阅读,对诗歌的氛围有整体感悟,是相对完整的审美。只有教师自己被诗歌感动了,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动。《静夜思》是谁都会背诵的诗,也可能是每个中国人小时候最先会背诵的诗。这样熟悉的诗,我们当老师的能否自己先感动、先审美?我们为了上课的需要,可能始终都非常理性地处理这首诗歌,纯粹把这首诗作为分析和评价的对象。会找很多相关材料参考,想着怎么把找来的材料拼贴起来,设计教案,怎么让学生读通读懂,学会认字,完成教学任务。如此一来,处处想到的是分析,是解读作品的原意。我们把诗歌阅读碎片化,弄得很零碎,几乎见不到整体感悟和完整的审美,当然也不会在意和引导学生去感悟与审美。
        能不能换一种态度和方式?就是想办法让自己进入诗歌的境界,不是设想诗人李白如何,而是设想自己在类似《静夜思》那种状态中会怎么样,那么诗中描写的情景也就变成自己身历的情景。温老师说这种审美是包括两部分的,一是“寻求理解”,去理解感受作者的原意,可以说是“还原性理解”;一是“自我理解”“自我感受”,是属于自己的独到的体验,也可以说是“创造性理解”。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生动活泼的文字加上美妙动听的音乐,双重的熏陶让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沉醉于美的愉悦中,在自我陶醉中自然而然就对文章有了深刻而又独到的理解。如果你读到“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诗句时,不知道娥皇、女英哭舜帝的典故,就会产生竹和眼泪是风马牛不相及之感审美理解是对直观事物本质的理解,是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
        总之古诗词涉及的内容十分浩瀚,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有意识地稍加点拨,就能使学生欣赏美、想象美和创造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进行着改革,但还是未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的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思考题设计就注意多样选择,贴近学生语文生活,培养开放性思维,每一课还有阅读链接或拓展书目,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探究。
         【结语】
        语文既是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情感学科,是德育教育学科。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任务。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提高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强化专业素质,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阅读,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素养,体验阅读情感,丰富阅读内涵。要让学生在自由地阅读中获得余味无穷的审美享受。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2、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
        4、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