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一天早晨,天还蒙蒙亮。我顺手拿起手机,一条微信映入了我的眼帘,“王老师,您好。请问什么时间开学?我想立刻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看到微信,我有些愕然,急忙问道:“为什么?是有什么事吗?”家长无奈地发语音说道:“孩子在家天天喜欢无休止的看电视,不想上网课,也不爱读书,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谁说都不听您说该怎么办?”顷刻间,我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接着询问到;“孩子都喜欢看什么电视?”家长十分生气地告诉我“就喜欢看动画片”。我安慰了家长几句,便匆匆放下了电话。
我的情绪瞬间失落了起来,一个问题不停地在我脑海中闪现:孩子为什么只喜欢看动画片而不喜欢学习?到底动画片有什么地方吸引着孩子呢?好奇心驱使着我打开了电视,拨到了儿子最爱看的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我决定陪着儿子一起看。动画片开始了,儿子一会拍手叫好,一会兴奋地学着小狗的样子不停奔跑,十分开心。而我则边看边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孩子觉得十分有趣?没过多久一集动画片演完了。经过仔细地观看,我承认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我在脑海里总结到:1、有完整的故事情节。2、有时会出现主人公的讲述。3、有好看的画面。4、在故事情节高潮时,时常夹杂着欢快的节奏和动听的歌曲。5、有具体的角色分配,每个角色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6、每一集动画片都能通过具体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同时还能衍生出许多新的知识。如果这些是让孩子感兴趣的原因,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同样把这些运用到阅读中,让孩子对阅读也充满兴趣呢?这样孩子在家就有事做了。我刚想喘一口气,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让本身就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孩子再去翻书,肯定效果是不好的,如何才能把这些有趣之处放到阅读中去呢?这中间必然少不了大人的引领。那么大人应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觉得有趣呢?
接下来的几天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不停地翻阅书籍和文献,在动画片以及教师用书的指引下,我终于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并把它及时总结了下来。一、每篇课文都要有家长的朗读,低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喜欢听家长讲故事,家长的示范朗读对低年龄段的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他们关注课文,关注课文内容。二、根据课文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对话读、分角色读、边唱边读、还可以根据具体情景进行表演读。让孩子在这种娱乐的方式下喜爱阅读。三、引导孩子根据课文中出现的不同插图去提出疑问、复述课文,继续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
四、读完本篇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家长为孩子再拓展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歌曲或是与课文中的小动物相关的故事和孩子一起阅读欣赏,从而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一不做二不休,我立马在微信上建立了一二班阅读群,刚开始加入的人数寥寥无几,我有些灰心,可是当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群中对家长进行了指导阅读后,安静的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家长们争先恐后的在群里发着孩子朗读的视频、指导孩子读书的视频,和孩子一起演课文剧的视频、孩子拓展阅读的视频、和大人一起读的视频,家长每天都在群中乐此不疲地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写着当天的阅读感悟,感受着孩子的点滴变化。
三月初的一天早晨,清脆的微信声再次吸引了我的注意,是她,还是那位家长,我有点担心她是不是又要向我发牢骚,可是打开微信的一瞬间,我愣住了。是好长的一段文字。她用亲切的话语再次向我讲述了孩子的情况,“谢谢王老师,之前孩子十分不爱读书,只爱看电视,家里买的很多书,都束之高阁,不愿去读。经过这段时间的亲子阅读,他每天会主动地提醒我要读书了,并且要我跟他分配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还能经常主动的找书来读,让我吃惊的是读了之后自己还能总结都讲了什么,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一段文字我却来来回回读了不下五遍,是感动、是欣喜、是骄傲、是欣慰…我只觉得心中一下子敞亮了起来,寒冷的冬天,这一段文字像一束温柔的阳光,暖暖地照进了我的心田…
“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版“语文园地”中新增的栏目,这个栏目旨在通过亲子共读这种方式来唤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重在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大人陪伴孩子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自主阅读桥梁。“和大人一起读”作为“语文园地”的一个小板块,很容易被忽视,又因涉及到与家长配合,因此对于初次接触部编教材的我来说,教学中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个“大人”指的是谁?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身边的其他成年人?“教还是不教?应该怎么教?”这些进退两难的问题我常常觉得十分困惑。
于是我利用寒假放假时间,翻阅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年级语文上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相关文献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如何“和大人一起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