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教育理论的运用实践浅谈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张云昌
[导读]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内容摘要: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当代教育学的基本思想,而主动思考是主动发展的必备基础、先决条件、至关关键,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就自然不会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抓住一切时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主动发展,追求并不断接近主体教育的理想境界。本文紧密结合两个实际案例,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主体教育理论,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策略的运用进行探讨,深入思考。
关键词:主动思考  主动发展
        正文
        顾明远先生指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实现主体教育,是当代教育学的基本思想。而主动思考,则是主动发展的必备基础、先决条件、至关关键,学生不会主动思考,主体教育、主动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用心用情,善于抓住一切时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的主体教育,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以幸福的教育追求教育的幸福。
        一、用心用情,自觉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因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实行“空中课堂”在线教学,孩子们都在家中以网课形式学习,而教师则需要正常到校上班。于是,有的教师子女自己在家无人照看,就只能随爸爸妈妈来校上课了。机缘巧合之下,我为其中的一个小姑娘解答了两个问题,对这个亲身经历感触颇深。
        (一)案例一:点拨关键,迎刃而解
        4月20日上午,小姑娘跑到我办公室,问我一个题目。题目是这样的:
        选字填空 峰  锋  蜂
         ( )利  ( )芒  ( )蜜  奇( )  蜜( )
        其他的小姑娘完成的很顺利,但是第二个把她难住了,选不准,就跑来问我。我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问了她几个问题。
        “现在选不准不要紧,可是你猜想应该选哪一个字呢?”
        “第三个,‘蜂蜜’‘蜜蜂’的‘蜂’。”
        “为什么呢?”
        “‘芒’字带草字头,是和花草有关的,我就猜想后面的字应该是和鱼虫小动物有关,所以应该我选择‘蜂’字。”
        “好,很好。你不但有自己的答案,而且还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的想法,很棒。只是这样来看,你还不太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呢。什么是锋芒呢?”看得出,小姑娘对汉字的字形结构有一定的常识,可以此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你看,这就是锋芒。”恰好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把小刀,我指着小刀的刀刃,让她认识“锋芒”。
        “噢,那我知道啦,应该是‘锋’。小刀是铁做的,当然要选金字旁的‘锋’啦!”小姑娘高兴的说,特别兴奋。
        “对啦。真聪明!你能不能告诉我‘锋芒’的意思呢?”我由衷的表扬她,又留给她一个问题。
        小姑娘高兴的蹦蹦跳跳着跑了,一会儿又回来,给了我一张解释“锋芒”的字条:
        本意:锋利的刺。
        释义:1.刀剑等锐器的刃口和尖端。2.借指事物的尖端或突起部分。3.指书画的笔锋。4.比喻锐利的气势。5.指气势锐利。6.比喻细微。7.比喻言词的尖利。
        小姑娘不但认识了“锋芒”,而且比较全面的理解了“锋芒”。小姑娘的聪明初露锋芒。
        小姑娘还掌握了一门重要的本领——猜想。牛顿曾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优良素质之一。
        想必,小姑娘更加喜欢语文,更加喜欢学习了。
        (二)案例二:查摆不同,立见分明
        小姑娘独自一个人在一间教室里上网课。4月21日下午,我下班路过教室门口的时候,看到小姑娘还在坚持学习。小姑娘和妈妈正在讨论问题呢。看到我后,小姑娘的妈妈说:“让伯伯来帮你解决吧。”
        小姑娘遇到的“拦路虎”是这样的:
        探索太空。请选出正确的一项。在太空中铅笔和钢笔哪一支不能使用?
        A、铅笔   
        B、钢笔
        我问小姑娘:“铅笔、钢笔分别为什么能写字呢?”
        “因为它们的笔尖和纸面接触,一摩擦就把字写在纸面上了。”
        “对呀。

那有什么不同呢?”
        “钢笔需要墨水。墨水流出来,钢笔才能写字。”
        “那太空中和我们现在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啊,我知道啦!”小姑娘恍然大悟,“在太空中不能用钢笔。因为失重。”原来她刚刚在线学习了《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了解到了“失重”的科学知识。
        “在太空中,因为失重,钢笔里的墨水流不出来,就不能写字了,所以不能使用。”因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小姑娘很兴奋。
        小姑娘的妈妈也很高兴。
        二、反思积累,深入探求规律自觉主动思考
        根据这两个案例,我产生了三点深刻的体会。
        (一)情感牵动,积极引导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现自我
        在这两个不同的案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问题的“答案”都不是我直接告诉孩子的,而是孩子在努力的主动思考后,自己“找”到的。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自己“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后,小姑娘的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成功的体验快乐幸福感价值巨大,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通过体验成功,让学生到真切感受到“我能行”,由“要我学”发展为“我要学”,进而跃变升华为“要学我”,深刻意识到自我的价值。
        (二)能力支撑,充分启发学生在发现自我中主动思考
        学生的主体教育、主动发展不是自然而然的,离不开教育。学生在学校上学,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思考,怎么去思考。同样,学生的主动思考也不是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的,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特别注意要避免直接灌输的输入式教学,不应把现成的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只让学生被动接受,有意无意间无情的扼杀学生自己创造成功主动发展的可能,剥夺他们体验成功快乐的幸福和权利。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做苏格拉底一样的“产婆”,为学生创造自己体验成功的时机,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且对学生成功的快乐幸福体验要倍加呵护。
        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应当注意遵循“适度实用,细微灵活,独特有效”的指导性原则,即运用的策略要符合孩子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细节,灵活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神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环境及实物等资源,并注意学生个体的不同,因材施教。
        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应当注意灵活使用“启发点拨,引领提升,堵疏收放”等基本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境,或抛出问题提示方向,或循循善诱暗示不足,或提点关键醍醐灌顶,或指出矛盾改换思路,或开放问题升华价值。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中,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共同寻求正确答案,并且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自行解决问题。
        (三)价值共鸣,努力推动教师在主动思考中示范引领
        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才能体验到教育幸福;而有了教育幸福体验为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越快,成长的质量就越高。所以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追求教育幸福是相得益彰、交映生辉的。
        文中的第一个案例其实还有“续集”。我在进行网上备课时,无意中输入了“蜂芒”一次,结果百度百科的显示是这样的:
        “蜂芒,亦作“蠭芒”。锋芒。蜂,通“锋”。章炳麟《訄书·学变》:‘然善为蠭芒摧陷,而无枢要足以持守。’”
        也就是说,“蜂芒”这个词是存在的,作为教师,自己确实是主观臆测,孤陋寡闻了。原来小姑娘的选择也是对的。但是这个词毕竟少见,用途比较窄,了解的教师也不会太多。如果在卷面上出现这个词,应该是“凶多吉少”,而且从孩子的角度也不容易理解对这个词的解释。所以,现在让孩子认识和接收“锋芒”就行了,至于“蜂芒”,等她再长大一些,学识丰富、认识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强后,也就能够理解了。现在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反而让孩子产生更多的纠结和不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甚至是摧残。
        但是作为一位教师而言,“蜂芒”这个词就不能不了解了。
        这个“续集”,其实就是一次教育反思;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思考。一名有主动思考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和主动思考成果的教师,无疑是学生主动思考的榜样,是最佳示范引领;而教师自身具备了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自觉、主动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主动发展,追求并不断接近主体教育的理想境界。
       
      
附:
        主要参考文献:
        1.《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2.《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陶继新著。
        3.《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