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在产后催乳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4期   作者:邓敏娜
[导读] 研究分析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在产后催乳方面的应用与效果。

邓敏娜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中心卫生院;广东梅州51478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在产后催乳方面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各医院分娩后在本镇产休的产妇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均为37例产妇,两组产妇均接受常规母乳喂养指导,研究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开展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对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盆底肌肌力恢复情况等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产妇产后120h内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喂养率及纯奶粉喂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后研究组产妇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在产后催乳方面的应用效果突出,能够有效提升母乳喂养率,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盆底肌训练;手法按摩;产后催乳;母乳喂养


    分娩后母乳喂养能够为新生儿提供各类营养物质与免疫物质,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机体免疫水平,这是任何奶粉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同时母乳喂养能够有利于子宫复旧,对产妇及新生儿均具有较高的价值[1-2]。而现阶段诊疗中发现,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部分产妇产后泌乳功能异常,无法分泌充足母乳[3],因而产后给予有效手段催乳是产科诊疗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内容,我院近年来对部分产妇开展了产后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在产后催乳方面的应用效果较为满意,现结合部分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各医院分娩后在本镇产休的产妇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年龄22~34(27.39±2.31)岁,初产妇39例,经产妇35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者55例,剖宫产分娩者19例。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均为37例产妇,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接受常规母乳喂养指导,主要就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技巧等进行详细介绍,嘱产妇多卧床休息。研究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开展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①盆底肌训练:采用盆底肌治疗仪,产妇保持平卧位放松,电极片涂抹耦合剂后分灭贴于双乳上并固定,调节治疗项目,打开开关,结合产妇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强度的调节,以产妇能够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宜,单次治疗时间为30min,每天开展2次治疗;②手法按摩:定期为产妇用指腹进行乳周沿导管方向的按摩,手指屈曲呈梳子状进行乳头压迫的横向与竖向的按摩,按摩完毕后用手指进行乳头、皮下组织的牵拉,血气不足者给予脾俞、胃俞、足三里等腧穴的按压,各腧穴按压2min左右,每日给予2次按摩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产后泌乳情况评定:观察并统计两组产妇产后120h内新生儿喂养情况,主要包括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纯奶粉喂养。
1.3.2、盆底肌肌力恢复评定:就两组产妇干预后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等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比较:干预后研究组产妇产后120h内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喂养率及纯奶粉喂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产后泌乳功能属于一项系统化的神经内分泌功能,较为复杂且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出现泌乳功能异常,如睡眠障碍、内分泌功能异常、情绪紧张焦虑、分娩疼痛及产后疼痛等因素[4-5],泌乳功能延迟或障碍均会导致新生儿无法从母乳中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免疫因子及抗体,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目前针对产后母乳喂养以健康教育与指导为主,但在提升母乳喂养率方面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标准。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产妇在常规母乳喂养指导的基础上,开展了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其中盆底肌训练主要通过相关治疗仪开展,能够利用低频脉冲对乳房进行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入下丘脑,提升机体催乳素水平,继而促进乳汁分泌,手法按摩主要对乳房表面的触觉小体进行刺激,反射性促进泌乳反应,发挥同盆底肌训练相近的效果。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产妇产后120h内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喂养率及纯奶粉喂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母乳喂养率,干预后研究组产妇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在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突出。
综上所述,盆底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的产后催乳效果突出,且能够有效促进产后康复,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莺,唐以华.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10):267-269.
[2]李倩倩.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的产后早期催乳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 24(3):38-39.
[3]韩会敏.产后综合康复治疗仪结合乳房按摩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催乳及康复作用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4:3-4.
[4]兰小菊.盆底肌治疗仪配合手法按摩的催乳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2):152-153.
[5]赵慧.手法按摩催乳配合健康教育对初产妇产后泌乳量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9,26(2):97-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