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芸 陈静 李萍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浙江嘉兴314100)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医护人员对HIV感染的手术患者的防护。方法 通过多例HIV阳性手术患者手术全程的监控,执行严格的手术防护及术后处理措施。结果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手术皆顺利进行,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了职业暴露的发生。结论 建立并执行隔离防范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手术室医护人员避免感染HIV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 HIV;手术室;防护措施;防护管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bbr: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和母婴传播。近年来,我国的HIV感染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1]。艾滋病治疗目前尚无突破,关键在于预防,切断传播途径。近年来,我院外科疾病合并HIV阳性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手术室医护人员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增加,尤其在有创操作中,存在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结合我院的情况,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了职业暴露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我院共收治确诊为艾滋病毒携带患者10例,其中肛肠手术3例,泌尿外科碎石2例,骨科内固定手术2例,普外二急诊手术1例,普外一肿块切除手术1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1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1.1. 手术患者的准备 术前1天10-5班护士对病人进行访视,做好心理护理,注意保护隐私。
1.2.1.2 医护人员的准备 (1)心理准备 学习预防艾滋病感染的知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里。(2)防护用品的准备 手术室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准备一次性包,戴双层手套,穿过膝鞋。(3)人员的配备 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熟练、心理素质好、动作沉稳的高年资护士,巡回护士两名,一名配合手术,一名在室外负责临时添加物品的供应。器械护士传递锐器时将锐器置于弯盘由手术医生自取,以减少损伤。手术过程中,集中注意力,避免忙乱操作,室内人员禁止外出,室外人员禁止入内。(4)参加手术人员自身的准备 术前认真自我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术前修剪指甲不宜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觉察的损伤。
1.2.1.3 环境的准备
1.2.1.3.1 病人平车的准备 使用防水一次性床罩,严禁与其他患者共用。
1.2.1.3.2 手术间的准备 骨科、泌尿外科需特殊仪器设备的手术安排在特定手术间的最后一台,其余手术均安排在正负压手术间的最后一台。手术物品需齐全,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2.2 术中防护
1.2.2.1 静脉穿刺时的防护 全副武装后,戴双层手套穿刺。穿刺部位下方备小纱布一块,以防拔出套管针芯时,血液外渗造成污染。
1.2.2.2 手术者的防护 穿上一次性防水手术衣,戴上第二副手套,据文献报道[2],双层手套可使因穿孔引起的皮肤传染率明显减少,手术人员还应戴好防护眼罩,以防术中血液、羊水溅入眼睛,并套上长靴鞋套,防止血液等污染脚趾及足部皮肤。
1.2.2.3 器械传递时的防护 采用“非接触性传递法”,术中严禁用手直接接针,术中锐利器械应通过弯盘传递,同时提醒医生注意,术中及时撤除不必要的锐器。
1.2.2.4 术中切下的病理标本 置于带锁边的标本袋内立即固定,贴上“当心感染”的醒目标签,注明“HIV”字样。
1.2.2.5 暴露部位的应急处理 当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保持镇静,迅速脱去手套,患肢下垂,健侧的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流出,减少污染,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再用75%酒精反复消毒伤口。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汇报,尽量接受医学观察及预防性治疗,并于暴露后定期进行HIV检测。
1.2.4 术后处理
参加手术人员不得离开手术间,术中使用的防具等放置于指定位置,防止将术中血液、体液带出手术间而造成交叉感染。手术辅料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扎紧,标明感染类型,回收处理。手术器械浸泡于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送供应室清洗打包。手术间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仪器设备归位后,持续层流净化,次日再开始其他手术。
2 结果
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按照程序防护,手术均顺利进行,参与手术人员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
3 讨论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对于HIV阳性手术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我国HIV病毒携带者日益增多,医护人员必须有较强的防护意识,制定比较完善的标准预防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减少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 杨华。护理人员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分析级对策 [J],华夏医学,2003,16(5):718-719
[2] 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