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基于文献查询法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2月6期   作者:程飞飞
[导读] 农民工也是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向城乡统一的社会的特有现象
          摘要: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由建国伊始1949年的10.64%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60.60%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03%,城镇常住人口在70年中由4000万人增加到84843万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难免也遇到一些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城市化;中国;挑战;展望
          第1章 中国城市化遇到的挑战
          中国城市化以自身的突出特色实现其巨大成就,没有发生如发达国家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的城市空心化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1]。但是,也存在着影响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些问题,造成发展的风险。
1.1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也是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向城乡统一的社会的特有现象[2],农民工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农民工还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其身份也受到歧视。因而给予农民工自由选择的权利、促进农村工的市民化、拓展农民工的职业和地位垂直上升的空间是避免从老的二元分割走向新的二元分割的急迫任务。
1.2土地城市化问题
          中国城市化及其城市发展的突出的特点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异速发展,城市土地规模的迅速扩张。2004—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增加了13.1个百分点,而建成区面积增加了85%。
          中国土地城市化的基本模式是:“摊大饼”式的房地产开发+开发区+大马路+大广场。“摊大饼”是城市空问由老城区层层向外推进,而开发区则是在城市边缘建立起的新工业区或新城区,很多开发区本质上属于边缘城市,大马路和大广场这些可视化公共设施也是各城市建设的必备要素。土地城市化往往采取先圈地,后建房,然后再填充人或产业形式,因此短期或长期的“空城”普遍存在。
          政府基于财政目标推动城市土地规模扩张,的确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然而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由于要素在现行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的限制下不能自由流动以穷尽集聚效应,使城市土地和资本相对人口而言过度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土地密集和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过程,对中国真实城市化率的提高贡献甚微,陷入城市自我现代化的困境,也违反国情和环保的要求,难以持续,而大规模超标低效的新城建设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负债率。因此,由土地的城市化转向以人的城市化为主是未来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1.3城中村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边缘区土地被大量征用,原有农村聚落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建用地范围形成类贫民窟的“城中村”。在城市化迅速的沿海发达地区,城中村已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现象。从“城中村”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城中村”指伴随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 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是乡村---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3]。其主要的人口结构以外来人口为主,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社会治安难度大,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相互隔离,只是房主与房客的关系。城中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房屋出租租金收入、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与集体经济分红。外来流动人口在城中村主要是为了寻找便宜的居住地,部分在本村从事一些经营活动。
          由于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房屋建筑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许多人视其为城市的“阴暗面”,破坏了城市形象,给城市管理和发展带来混乱,因此,改造思路主要是消灭城中村。


1.4城市行政等级问题
          中国城市由于行政等级导致资源分配不平等,再加上市场力量导致的交互效应,使行政等级高的大城市过度膨胀而行政等级较低的城市发展滞后。
          在政治集中、财政分权与行政性城市安排的情况下,中国城市政府间的竞争成为常态,为增长而竞争、为晋升而竞争成为治理体制的主要影响。地区间竞争不仅导致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外的企业采取歧视性政策,即使对本地区内的不同企业也存在歧视,追求任期内政绩最大化的地方官员为了吸引外资,通常对本地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进行限制等。这种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流动,阻碍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1.5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正以高消耗的方式快速推进着。快速城市化带来剧烈的生态环境变化,尤其是破坏了自然的水文循环,造成下渗减少、蒸散发减少、径流调蓄空间减少、径流洪峰加大并提前,加剧了生态退化。同时,城市化后密集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进一步改变了城市区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使城市区域的水量平衡和地表热量平衡受到影响[4]。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上述变化导致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和热环境问题,其中以城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城市热岛为代表,并发生频繁的洪涝和高温热浪等生态灾害。
          中国城市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水量超采、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伴随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缺水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再生水利用的需求将愈加迫切,然而新兴污染物对城市水安全的影响仍然缺乏足够应对。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快速城市化导致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由于不同城市绿地潜热的量化估算极为困难,相关研究进展缓慢,如何量化城市植被或水体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调节作用仍然是一个挑战。
          第2章 未来中国城市化展望
          未来城市化一个总体思想是:从过去以土地城市化为主转向真正的人的城市化道路,减少政府力量对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干预,政府应积极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发挥市场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5]。
          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18》的预测,2018~2030年,我国千万人口以上城市将由6座增长到8座,500万~10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将由13座增长到19座,100万~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将由105座增长到146座。
          (夏宾)摩根士丹利11日对外发布蓝皮书报告《中国城市化2.0:超级都市圈》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升至75%,增加2.2亿“新市民”。
          笔者认为,随着政府的各项政策的完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未来会稳速发展,城市化率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约为70%。
          参考文献
          [1]王雅莉,姜义颖.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回顾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10):14-22.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9.10.002.
          [2]踪家峰,林宗建.中国城市化70年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问题,2019,(9):1-9.
          [3]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07):9-13+56.
          [4]邱国玉,张晓楠.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特点及其生态环境挑战[J].地球科学进展,2019,34(06):640-649.
          [5]梁红秀,谭培文.近年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J].创新,2019,13(4):38-48. DOI:10.3969/j.issn.1673-8616.2019.04.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