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燕
(柳州市红十字会眼科医院功能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鉴别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均采用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鉴别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的玻璃体增殖机化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正确诊断例数和正确诊断率(以玻璃体切割手术为标准)。结果: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证实有8例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15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鉴别方法显示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中有7例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16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正确诊断率为95.6%(22/23),错误诊断率为4.4%(1/23),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能够有效鉴别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
【关键词】眼科B超减衰法;A/B超;鉴别;玻璃体增殖机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调查研究显示,国内诸多学者认为采用超声诊断方法可有效诊断眼科疾病患者[1]。对于屈光间质浑浊患者而言,由于手术前无法看清眼底,所以超声检查成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方式,与此同时也是最为有效和准确的诊断方法。有学者认为,屈光间质透明的视网膜脱离可直接利用三面镜或眼底荧光造影等手段加以判断[2]。屈光间质浑浊患者虽然可以借助超声或磁共振等检查手段,但是难以有效鉴别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基于此,本文将采用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方法鉴别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10例男患者、13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52.5±25.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8.6±4.5)个月;疾病类型:1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5例眼球穿伤。
1.2方法
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均采用眼科B超( 法国光太公司B-SCAN-S超声仪)减衰法联合A/B超(法国光太公司B-SCAN-S超声仪),以多种扫描方式(动态、多切面以及直接法等)完成眼科检查。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显示:玻璃体增殖机化表现为杂乱的低中度变化多样峰波、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陡直高波;玻璃体增殖机化表现为:①回声影像不光滑且呈斗状、②可与视神经粘连;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①回声影像光滑或褶皱、②可起源于视乳头但是与玻璃体机化相连。B超减衰法扫描显示:①玻璃体增殖机化图像随着分贝的减低而提前消失、②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图像在玻璃体增殖机化图像影消失之后随着眼球壁的消失而逐渐消失、③玻璃体增殖机化后运动活跃、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运动不显著。
1.3观察指标
分析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的玻璃体增殖机化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正确诊断例数和正确诊断率(以玻璃体切割手术为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证实有8例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15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鉴别方法显示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中有7例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16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正确诊断率为95.6%(22/23),错误诊断率为4.4%(1/23),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视网膜脱离B超图像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一,浅脱离;其二,图形脱离;其三,渗出性脱离;其四,V/T/Y型脱离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间比较久且形态变化大,单纯进行眼科B超检查无法有效区别玻璃体增殖机化。玻璃体增殖机化伴有视网膜脱离会出现大量积血情况,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纤维增殖条索,继而导致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回声与视网膜相联系,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使得视网膜隆起。眼科B超减衰法在分贝声逐渐减轻而使得玻璃体增殖机化消失加快,脱离的视网膜与球壁回声则同步消失[3]。玻璃体增殖机化在A超中显示有单高波,糖尿病增殖视网膜病变发生时厚的玻璃体增殖机化膜会显示较强白色回声图像,当分贝减低时,回声消失与球壁同步进行[4]。单穿进行眼科B超扫描也极易出现单波情况,因此极易将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误诊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5-6]。因此,需结合眼科B超减衰法进行鉴别诊断。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证实有8例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15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鉴别方法显示23例屈光间质浑浊患者中有7例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16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正确诊断率为95.6%(22/23),错误诊断率为4.4%(1/23),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眼科B超减衰法联合A/B超能够有效鉴别玻璃体增殖机化改变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改变。
参考文献
[1]姚昱欧,梁建宏,黎晓新等.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32(5):495-499.
[2]张梦思,秦萍,徐利辉等.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8,39(2):283-285.
[3]陆方.正确认识婴幼儿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与激光光凝的应用[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8,34(5):429-431.
[4]陈伟,李栋军,王子杨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32(3):296-299.
[5]马映雪,陈松,王昀等.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4):358-361.
[6]刘娜,张春侠,于广委等.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误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5):46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