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就是为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更加优良的条件,同时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实创设空间保障。国土空间规划要从不同的层面入手,比如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规划的关系。本文是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规划。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引言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指示,全国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国家、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大纲)的同时,加快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这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基础。
1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1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合理利用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治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可以协调社会生活中土地利用资源的各个方面,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1.2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
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时候,理应提前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调查,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时候应该将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当做一个目的,通过对有限的土地空间进行合理的调控,让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1.3制定差异性管制路径
针对管制内容要结合不同区域进行管制路径的调整。不同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和行政边界的相互融合,进而使得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细分到不同区域之中。
2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给环境保护带来的问题
2.1陈旧的规划思想限制生态保护工作
在发展过快的经济环境下,如果不及时对土地规划工作进行调整,将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土地规划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相关指导,一般根据行政指示以及资源上的分配进行划分,由于其中一些老旧的规划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国在土地规划上的相关条约并不完善,因此导致土地的规划不能满足现代环境保护的需求,从而影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研究中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由于之前对我国土地进行规划的时候,没有对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导致我国的自然环境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各种污染现象随之而来,还以其他的方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基础研究不充分,专业性的分项研究、基础数据较为缺乏。为了些许眼前的利益,放弃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现在进行生态环境维持甚至修复的时候,会需要付出比当初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
3.1政策制度调整
我们常将规划看作是价值、政策、空间、运作等多个系统共同作用的公共政策行为。单从这一层面来讲,过去传统的物质性规划显然已具备公共政策的属性。过去各类传统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也验证了空间规划必然会从依据蓝图(图纸)规范空间建设转向依据公共政策来引导和调控规划目标实现。在生态发展过程中,空间规划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主体行为的互相博弈,进而引起规划配套政策制度的调整。
此外,我国的空间规划常被作为国家或地区重大战略以及建设工程实施推进的一种公共政策,因此对于生态环境领域而言,空间规划本身可能也是一种极为关键的机制,具备动态调整的属性。空间规划体系在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可理解是多部门、多利益方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过程,既需要对生态发展所需的法律体系、规划体系、管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做出制度安排,也需要不断调整生态补偿、土地、财政、融资税收、工程管理、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政策。
3.2规划原则
要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差异性,依据空间功能进行分析。制定国土空间分区管理方案,按照不同的区域、环境特征进行讨论。积极推动分区域的政策,保证各个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积极维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整体价值,强调生态环境控制线的确定。制定生态型增绿目标,逐步推动国土空间的发展演化。另外,生态溯源要对国土空间的生态功能进行匹配,实现各行业的空间并列。保持区域环境优化,严格按照相关的生态安全整体建设要求。对于生态空间用途进行优化,进而实现生态安全管制。通过红线界定等措施,搭建环境治理的三维治理模型,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
3.3让公民积极参与到国土空间规划的环境保护中来
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持甚至修复,需要在国家还有政府的支持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在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修复中看到明显的回报。可以考虑从我国是人口大国这一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让每一个人民群众都参与到生态环境维持和修复工作中。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周边生活环境,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3.4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现代化的观测技术来更加准确的获得环境生态信息。搭建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为项目实施、日常监管以及分析决策等内容提供信息化工作平台,进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信息参考。
3.5空间规划体系演变的驱动机制
在中央集中计划体制下,五年计划在规划体系乃至公共政策体系中都具有极强的管制作用。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代言人,空间规划参与主体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只有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之分,且是一种建立在程序分工层面的主体分化,无利益分化与行为博弈。在该时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主要受决策主体内部分化影响,制度安排与政策调整也具有中央精神的导向性。但新疆等特殊生态地区的空间规划未体现其区域生态脆弱性特征,与其他省区相同,生态建设成为工业用地布局的配套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央政府开始行政放权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空间规划层面承担的职责开始相对独立,主体定位也由中央代言人转型为企业型政府。在这一时期,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以投资开发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开始直接或间接参与空间规划,并由于利益驱使,地方政府主体与投资市场主体易结成“联盟”。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可以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依托丰富的国土资源,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生态文明价值观,从政策法规、经济、社会、科研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创新。特别是对于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保护和建设,海洋生态空间、森林、饮用水源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制度和技术,进行深度借鉴和创新。需要坚定推进发展路径转型,以山海为基、林田为底,蓝绿廊道为脉,重构生态本底,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海格局,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通过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主导功能区发展要求,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培育美丽经济,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楠,武长安.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J].住宅与房地产,2017(23):65.
[2]叶艳妹.“多规合一”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王夏晖,何军,饶胜,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J].2018(Z1):19-22.
[4]江河,刘贵利,陈帆,等.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和技术方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2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