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教学中,语文作文一门人文性学科涵盖了大量的知识内容和优秀的历史文化,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使学生透过语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自我的道德规范要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汇总,德育教学的渗透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教学策略
1.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现状
语文教学是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就当前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现状来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优化及解决。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很多教师的育德教学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没有达到德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学生的学习层面来看,小学生普遍对德育知识不够关心,因为德育教学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因此很多学生没有重视对德育的学习,仍旧将学习重心落在对知识点的学习上。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及家长也忽略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教学形式也过于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最终导致语文德育教学效率始终无法提升。
2.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小学生受年龄因素、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及感知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加之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不良的信息都在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因此很多学生对是非善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若想解决这个现状,教师便要从德育教学入手,对语文德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要保证教学层次分明。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环节都可以渗透德育精神,例如文本的讲解、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实践等等。教师要将语文知识内容与德育教学进行科学的结合,把握德育教学的关键点,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及真情流露,以此激发学生的育德精神,实现思想品德的提升。
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探析
3.1 加强对德育的重视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更加有助于学生核心素质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德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充分探究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大对于德育知识的关注力度。
2.2 解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精神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同时也要关注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以德育素材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其蕴含着大量与德育相关的课文,比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类型的素材,比如热爱劳动、懂得感恩的素材,再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家国自然情怀类型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章进行归类,按照主题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类文章时,其本质都是对亲情的赞颂,这就可以成为一个主题,通过前后学习衔接,让学生从同类文章的对比分析中更深刻地体会亲情、父母之爱的伟大。虽然两篇文章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但是作者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亲情”这个主题着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地震中父亲的坚持、坚守承诺的品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比如父亲母亲对我们所写的第一首诗的评价态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虽评价结果不同,但目的都是激励作者继续创造,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挖掘出课文中蕴含的此类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3 师者先行,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除了借助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外,自身也是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资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有不少实践证明,小学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可以与家长对学生的影响相提并论。由此可见,教师完全可以将自己打造成为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塑造学生优秀精神品质的榜样,以自身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用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在下课后,同样严于律己,以自身的爱岗敬业态度来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4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多提倡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要促进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朋友相处的秘密》,在学习时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促进了学生学会分享的习惯,在学生分享开心的事情给别人时,别人也会开心,在同学不开心的时候,同学之间会相互鼓励。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尊重,懂得分享的品质,使学生之间更加友爱、信任、和谐,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倡导下,语文教学中融入了大量的德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品质,一举两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符合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科学的将语文知识与德育精神进行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为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2013,(01):249.
[2]彭小艳.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