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是传统三大主科之一,作文是语文重要内容,写作能力是反映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程度,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遵循学生心理和情感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综合实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写作能力
引言: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勤于思考,多学习,多积累,善于观察,广泛阅读,注重实践,提高写作能力。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能力是现代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和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和朋友聊天,短信,学习总结,演讲稿等,都需要用到语言措辞。写作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写作能力的高低对其一生都有影响。中国的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沉淀,其中并兼容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外来文化的创新。由此可见,语文的重要性,而写作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从字词开始打基础,到教学生理解简单的文章,在此阶段,学生要打好语文基础,才能在未来学习中加深语文的学习。学生只有具备写作能力,才能够在未来发扬中华文化,为社会服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写作能力现状
根据调查,部分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欠缺,教师不注重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使学生机械的学习,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是以传统“填鸭式”方式教学,在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发挥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学方式陈旧,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写作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使得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从而影响了语文的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写作
小学语文写作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进行深入学习,进而提高综合素质。良好的写作能力,是深入学习的保证,因此,注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性非常重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勤学多练,进行作文分析,找到写作的不足之处,总结写作经验,吸取错误,逐渐提高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学习和日程生活中不断实践,才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语文教师根据课本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复述,口语表达,不仅能够加记忆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腊八粥》课文学习,初学喊吧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教书阅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理解和看法,或者让学生复读,让学生们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这样长期学习和实践,能够让学生积累语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课外活动,夯实基础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例如,演讲竞赛、写作比赛,校园文化展、春游、歌舞表演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极主动参加活动,培养学生班级荣誉感和集体精神。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思维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只重视课本学习内容,课堂学习,肃清课堂纪律,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成绩下降,展开课外活动,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条件,充分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鼓励学生勤学,多练,丰富学生词汇,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勤学多练,锻炼口语表达,进行课外活动,这些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当然,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有很多方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国群.以读促写寓写于读—浅谈语文教学中提升阅读和提高写作的结合 [J].科教导刊 (中旬刊),2012,02:109-111.
[2]刘新娟,郭丽峰.追求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教会学生读书和写作
[J].山西教育(教学),2012,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