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对培养情怀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6期   作者:1焦明霞2杨清峰3艾梦斐
[导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语文之课堂
(一)语文与情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生而为人,当有情怀。望诗词精粹浩如烟海,古人情怀历历再现。且不说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旷世孤独的情怀,也不说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温暖热烈的情怀; 一想到苏轼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清净高洁,便觉得作为中国人“灵魂的工程师”,他一直在告诉我们,用情怀去看这个世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也正因为文学让我们更加依恋人生。语文课堂教会了学生读书识字,是最近距离地接触学生的内心,多识前言在行,完成自蓄其德,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因此,语文课堂与培养情怀息息相关。
 (二) 课堂与孩子
        大多数孩子的个性往往会被课堂束缚,而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则可以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培养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深入其中会坠入贝多芬的音乐世界,和牛顿一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以居里夫人为荣,探索新的元素。当然,你也会在不经意间拥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亦或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热忱。一个关于母语的课堂不是为了一个个准备好的套子、模板而存在,从小学到中学,在这个最具想象力,最适合情怀培养的年龄段翻写着千篇一律的作文!而真正有想法,有自己观点,装着情怀的文章屈指可数。不夸张的说,很多学校的语文课堂不仅没有给孩子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反而禁锢了学生的自我精神,泯灭了那份本应该在这个阶段萌发的情怀。
 (三) 语文课堂之用
        这个世界上缺的并不是完美的,有好成绩的人,而是由内而外散发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也就是有情怀的人。比尔盖茨客串《宇宙大爆炸》不会因为酬劳的丰厚,鲁迅弃医从文也并不因为他学艺不精。在一个伴有情怀培养的语文课堂的熏陶下直到一个孩子长大,他们在乎的不会是占有多少才会更加荣耀,拥有什么才会被爱;他们会对初生的朝阳欢呼跳跃,会因土地冒出绿芽而喜悦,这是油然而生的情怀,看似无用,实有大用。
二、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一)塑造灵魂品格
        峻青在《海啸》第二章说:“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就是你毕生的高尚情怀。”表达了一种胸怀。确实,学生时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对情怀的培养更需推进。它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灵魂和人格,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存在,面对生活,拥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因而向阳成长,引导未来发展。语文课堂传达的精神往往是引导学生情怀塑造的重要渠道。学习诗歌,知人论世,懂其诗意的同时,更应该去传承优秀文化的精髓。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当学生感悟深切的情怀,他的灵魂和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受到熏陶。
(二)隐现家国情怀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为情怀;“人当诗意的栖居”,这也是情怀。情怀更是一种胸怀,志士仁人于风雨飘摇中拍案而起,问社稷事捐一己身,“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此种家国情怀,千古不乏其人。语文课堂的阅读和理解会让学生了解大丈夫所为何事,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境界。朝着爱国主义的方向,深刻铭记在心。
(三)追求人生志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文明的传承;“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选择为人类幸福而奋战的一种高尚的情怀。如果我们想要仰望星空,就必须脚踏实地,培养情怀。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考试分数,而是独与天地向往来的自由的思想和精神。情怀影响我们追求人生的方向。
三、语文世界与教育
(一)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诚然,语文课堂对学生情怀的培养也恰恰是教育的目的。“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名言是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言论。如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份人文的情怀。我们理应关注语文课堂对培养学生情怀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
那么,我们需要一个突破点跟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怀。不需要太多的形式与政策,我想,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的无意注意,开启一段心灵之旅。去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帮助他们找到契合心中的答案,便是此刻的目的。无论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种无我之境,还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对艺术的浪漫,都是需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的精神素养,一种光明而深刻的情怀。
(三)学生应当树立自己的语文世界
苟且的生活足以让我们磕磕绊绊,诗与远方的情怀可以在学生时代树立,然后发展。正所谓少年情怀总是诗,他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习主席的文学情怀》中说:“一个有文学情怀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人、崇德笃学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新一代的孩子应该对情怀有所偏爱,去守护世世代代的精神家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