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儿童生活为轴、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儿童的自主探究为主的综合活动课程,因此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基于学科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开放式教学研究,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可以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开放式教学
引言
“少年强,则国强”,这揭示了中国年轻一代之于中国发展的重要地位,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针。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新课程改革强调道德法治教育普及,将道德法治课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更强调道德法治课程的有效性。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得道德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学生能够有正确的行为举止规范,掌握基础的法治意识,严格要求自身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有秩序、有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小学道德法治课堂教学还面临着一些阻碍,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设置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避免遭受安全冲击。设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感受、认知生活,认知并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特殊的思维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过于浓缩和有限,教师应研读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新闻实事融入教材内容中,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展现出来,进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这堂课时,很多同学的家中都有着优良的家庭传统,如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家庭中的优秀家风,更贴近孩子生活,更有教育意义。
2.2教材创编,打破教材局限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我们不妨打破教材局限,从学生生活的地域环境入手,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为题材,进行教材创编,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里展开探究,学得轻松、习得自在。
2.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坚持以生为本,认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有效学到相关知识,也会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度过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融洽了师生关系。((删去: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就可以使广大教师积极采纳。)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内容并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1到2名学生在全班进行简单的分享,教师做出适当的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3.1走出班级,亲历体验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课堂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学生只有走出班级进行体验,方能有所收获。例如教学《试种一粒种子》一课,城区的学生大多无法感受果子是怎样由一粒种子成长而来的。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学校种植园,带领学生一起松土,一起播种。之后每天两名同学浇水、施肥,并做好成长记录,同学们也可以利用上学或放学的闲暇时间到种植园旁观察,见证它们的成长。当他们亲手收获果实时,如获至宝……这样一堂在课外完成的教学,无须老师侃侃讲述,学生即自主体验到了“一分收获”的快乐。
3.2走进家庭,亲子互动
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庭作为孩子初始性的不可选择的社会初级群体,担负着孩子社会化成长的重任,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很多内容的学习都须要家校配合,因此,老师要提前布置好各项要求,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完成。例如在教学《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课时,老师就布置家中的学习任务:学生——仔细感受一下平时家里的人是怎样爱你的;家长——认真观察一下孩子是怎样爱你的。一段时间后,家长与孩子互相交流是怎样爱对方的。在沟通交流中,双方体验到相互间的爱是这样的细微,这样的暖心,更加增进了亲子感情。同时还让家长们收集相关视频,带到班级分享。这样无声的教育悄然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父母、爱家人的种子。
4评价方式的开放性
4.1在校评价,争做好学生
学校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期末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卷面考查、教师对学生平时在校的思想行为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对学生在校的知识学习与思想表现进行整体性的评价。
4.2在家评价,争做好孩子
道德与法治课中有一些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家里和家长共同完成的,同时为确保孩子在校在家行为的一致性,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在这个环节里,主要以家长评价为主,师评、自评、互评为辅。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日常过程性评价,关注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了解孩子在品德方面的发展情况,调整家庭教育的策略。孩子在家长面前也可以体现自己的进步,多一些愉悦的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顺应时代变化发展,针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思维,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锋.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37-139.
[2]冯林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N].科学导报,2019-12-10(B03).
[3]廖木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