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公民对荣誉与耻辱的自我感受和根本态度。建立健全学术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特别注意学校内部不同道德主体的道德诉求特点,激发学校管理群体、教职员群体和学生群体为学校教育发展作贡献的自觉性,努力实现知行合一道德境界,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荣辱观;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评价
荣辱观,是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褒贬评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体系,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科学管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的自觉准则,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激励学生充分履行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和生产知识的神圣天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内化为校内各个道德主体的行为规范,并达到“知行合一”道德自觉实践境界。
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质上是中国社会道德重构重心的重大转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研究学校作为一个微观社会组织在当前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下的学校发展方式的新特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义,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牢固的学术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机制;
其次,认真研究学校不同道德主体道德诉求的新特点这一关键。学校发展与个人要求成功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在道德维度上的新诉求。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在学校与个人之间,对实现彼此正当权利的平台有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人性化、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目标化,其核心是尊重道德主体,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尊严感和神圣感越来越成为道德主体追求的道德目标。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诉求相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核心就是社会、国家、个人,个人求“成功”、“求富”,民族、国家“求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正在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的社会伦理,社会实践交往与社会交换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协调学校特殊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的关系,协调校内师生员工之间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确立公平与效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定要围绕学校发展这个核心。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注于学校主要工作和主要社会职能中,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化为这些工作和职能他律和自律的基本规范。道德实践才是道德思想道德规范得以体现的最终的目标,学校的基本活动主要是科学管理、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社会服务,大学的使命是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和生产知识,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化为这些活动道德要求,使之成为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长效机制赖以发挥作用的根本基础。建立一个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保持动态统一的评价机制,形成具有时代新内涵的大学精神,凸显鲜明个性的大学教育理念,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四,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则,过去大部分却局限在“职业道德”上。教师的身份认同,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学科研的自觉性与创造性,用人格品行核定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的道德表现,如团对精神、协作精神、名利观及敬业精神,加上专业学术等作为认知基础,近年来不少学校增加了“学生效果评价”制度,并通过“选课制”机制加以体现。当然,教学科研成绩和成就是师德评价系统的核心,教师的义务与责任、无私与忘我、奉献与给予等等社会道德属性都只能依此得以体现,也是教师将这些社会道德属性升华为自我道德实践的基础。二则学生应以课堂表现督促形成正确“荣辱观”。倡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及抵制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等行为,建立尊敬师长、尊重教师劳动、尊重知识,积极促成学生形成自尊自强的成才观,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第五,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阵地。一要,拓宽教育形式,抓好养成教育。知荣明耻,重在实践。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转化为道德实践,才能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改变社会风气。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否则荣辱观教育很难有实效,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的新特点,加大力度抓好养成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将道德行为片面归因于道德认知,而忽视人的道德行为的养成。 二要,抓好环境育人,营造弘扬正气的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青年学生由于涉世未深,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从而混淆是非。这就要求我们发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通过各种载体,进行系统宣传,净化社会环境,使之成为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可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大家积极参与、共同践行,相信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也必将激励我们奔向新的精神高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热爱祖国从热爱学校做起,服务人民从服务同学做起,崇尚科学从勤奋学习做起,辛勤劳动从创建文明寝室做起,团结互助从关爱同学做起,诚实守信,从拒绝作弊做起,遵纪守法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艰苦奋斗从创建节约校园做起。这样,加强中学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