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程为运用案例,探讨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构建课内视听体验的教学场景,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传统生物课堂上,学生无法直接近距离观察生物及微观的细胞、分子等结构,只能靠教材中的静态图片与语言描述,学生无法形象、立体地理解生物并形成深刻印象,这限制了教学发展。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上进行广泛运用,依靠信息技术,可通过影像、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有效传达生物知识,使教学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出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倘若运用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效果略为单一,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本文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元课程中的前三课程教学活动为运用案例,探讨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构建课内视听体验的教学场景,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 选题背景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程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内容。该课程的内容为生物学的宏观方面,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本文结合前三节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2课程内容及运用
2.1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及信息技术的运用
第一课时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先播放播放“霸王岭”微视频,以情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建构模型能;再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联系大自然中的生物和了解各种生物的作用,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然后做“对位训练”进行巩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本节课综合运用了四种信息技术:1、电子白板:将电子白板作为载体,展示PPT课件、视频、投影;利用双屏投影将知识点和习题整合2、微视频:引课时,展示霸王岭生态系统的视频,快速直观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3、PPT课件:通过电子白板展示PPT课件,加强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结构的理解;4、一键投影:在手机上安装“一键投影”APP,将手机-电脑-电子白板串联,快速反馈学生学习达成情况(投影学生的归纳),投影老师的归纳,投影隔壁班的优秀作品。
2.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及信息技术的运用
第二课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先通过鲁滨逊流落荒岛的例子,以情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再抛出问题,引出能量流动的概念。之后通过模型建构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能量流动的起点、途径和能量转化,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最后通过桑基鱼塘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意义,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
本节课综合运用了四种信息技术:1、触控一体机:将触控一体机作为载体,展示PPT课件、视频、投影。2、微视频:在讲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时,展示新型桑基鱼塘的视频,快速直观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
3、PPT课件:通过一体机展示PPT课件,加强学生对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理解,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4、投影展示:在讲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时,先展示生产者的能量流动去向,再让学生自己构建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模型,并展示。
2.3第三课时主要内容及信息技术的运用
第三课时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由生物圈二号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为何生物圈是无法复制的,引出物质循环的概念。通过教师亲手制作的生态箱和企鹅、DDT的故事总结物质循环的特点,强化物质循环的概念。接下来通过flash动画形象展示水循环过程,然后以白板让学生自行构建自我完善碳循环简图。最后从“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讲述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一时政热点,让学生能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本节课综合运用了四种信息技术:1.触控一体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学生创设全方位学习情境,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2.微视频:为学生直观展示生物圈二号相关内容进行课前引导,为学生创设问题讨论情境。3.PPT课件:将本节课程知识体系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课程内容。4.flash动画:演示水循环过程,让学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讲述内容,引出后续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思路。
3本课程教学习得——培养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程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完全整合,构建课内视听体验的教学场景,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全面调动,能让学生直观观察、发现存在的生物学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并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培养了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3.1第一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
通过微视频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加热爱大自然、培养对生物现象探究的兴趣,建立学生的生命观念。当学生的思维放开后, 他们已能运用自己具有的知识,“像科学家一样的思维”, 发展了科学思维。
3.2第二课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通过投影建构概念模型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能量流动的起点、途径和能量转化,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生命观念)。
3.3第三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通过flash动画形象展示水循环过程,通过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交流、讨论,逐步加强其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电子白板让学生自行构建自我完善碳循环简图,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点模型,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和整合的能力(科学思维);通过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新闻视频等,让学生贴近生活,并积极参与时事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1).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38(10):88-92.
[3] 张晴.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