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水拓画作为一种兴趣课程被引入中小学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中来。水拓画制造工艺程序简单、手法变化莫测,对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培养有着积极影响,现如今已成为一种流行美术才艺展示,本文通过水拓画教学实践探索,试论该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为中小美术教育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水拓画;学习兴趣;案例研究
美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审美情趣以艺术感表达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美术实践过程中,还能够间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水拓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经过近千年的完善与创新,最终被引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中。本文将围绕中小学水拓画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试论如何运用水拓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一、以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兴趣
由于水拓画近期才被纳入美术教学课程中,多数学生对于水拓画并不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需准备一套水拓画工具,这样一来,教师能够亲自在台前演示水拓画绘制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种指导辅以实践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水拓画的基本操作及绘制方式,并激发学生的动手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盆画液和已经调配好的若干种颜色的颜料并将其装载尖嘴瓶中,之后任意选择几种颜料滴入清水中,为了提高绘制操作观赏性,教师可借助风力等手段吹动颜料,增加绘制图画层次感,并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不同种颜料汇聚流动的魅力,最终形成各色美妙的图案。完成上述步骤后,教师再将水中图案映衬在宣纸之上,最后将宣纸上晾干,如此一幅完美的水拓画便创作出来。典雅而神奇的水拓画创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水拓画学习实用性,教师可将T恤、贺卡、方巾、鹅卵石等材料代替宣纸,使学生认识到水拓画的应用价值。
二、以学生体验学习水拓画知识
相对于理论知识讲解,水拓画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水和颜料色泽变化的规律,直接感受到水拓画创作魅力。在进行水拓画教学时,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在学习中巩固操作。以水拓画配色教学为案例,教师应避免让学生按照固定搭配方式进行配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颜色喜好及审美情趣,这种强迫性的配色方式很可能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四种基色进行随意搭配,并将每类颜料配色结果记录下来,寻找配色之间的规律。为学生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配色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需求,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以学生实践创意水拓画主题
教师在进行水拓画教学过程中,应摆脱固定的教学格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水拓画主题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在水拓画自主创作中实现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或公园等地进行采风,需要注意的是,采风不是玩耍与放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将身边的美融入水拓画创作范围。只有亲密接触过大自然,学生才会产生美的感悟,并在后续水拓画创作中着力表现这些景致的特色,绘制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之后,教师应评选出优秀水拓画作品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外,水拓画的拓印材料并非仅拘泥于宣纸,纸杯、T恤、贺卡、扇面、蛋壳、树叶等材料均可用作拓印背景,提高水拓画创作的使用价值。
四、以交流评价发挥内在鼓励作用
评价是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在水拓画绘制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进行逐一点评,点评内容可以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是学生本课堂的学习态度,也可以是学生创造价值的体现。为了使点评活动更具参考价值,教师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点评,指出对方作品的优点及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就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时,应尽量使用鼓励性教学语言,避免打消学生创作劲头,充分发挥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通过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一昧追求激励而忽视客观评价,要在鼓励原则之上,对学生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指导,避免学生由于过度激励而出现盲目自大的心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作品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并针对自身存在问题作出完善。另外,教师可定期在班级或年级内举办水拓画展览会,为那些优秀的作品与创意提供发光发亮的机会,提高水拓画影响力,使更多学生爱上水拓画创作这门艺术。
结论
水拓画是我国一项传统艺术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完善,无论从绘画形式还是绘画内容方面,都真正实现了与时俱进。将水拓画引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课堂实践探索的机会,使学生从拓画绘制中领略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未来,我们美术教师还应积极探索水拓画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小学水拓画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26-27.
[2]曾昭嫦. 水拓画技法的实验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