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弄人,明明对应试教育弃如敝履,但偏偏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眼前:我要做怎样的老师,我能教给学生什么?在我尝试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历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觉得我们要当“新时代摆渡人”,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境地:怀有好奇之心、探究生物之趣、热爱自然之心并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
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毕竟是新教师所以教学仍磕磕巴巴,而对于实验大家更望而生畏:课时紧张,生物又不参加中考,准备实验还耗时耗力耗钱,还有可能吃力不讨好,于是实验教学总处于“还没上位就被打入冷宫”的尴尬状态。但作为新老师的我,反而能怀着一股初心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一股反正不中考不怕瞎折腾的冒险精神,开启了我风风火火的生物实验之旅。
从蚯蚓、文蛤、青蛙和鱼,到解剖鸡翅、观察鸡卵、观察酵母菌,小鼠在迷宫中横飞,细菌在平板上开出朵朵鲜艳的花,再到养蚕化蛾的漫长岁月……我们度过了闹闹腾腾、鸡飞狗跳的一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小鼠走迷宫实验。
作为读研时和小鼠相伴三年的我而来,它们是亲切可爱的,但对学生那可就不一样了,毕竟啮齿类动物的牙齿不和你开玩笑。万一一不留神地擦碰见血,事情就很麻烦,年长的前辈们如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但光播放视频未免太无趣,其中的妙不可言如何知?于是我采用了折中的办法:改《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探究实验为演示实验。
我布置了设计实验迷宫的作业,孩子们敏锐的嗅觉一下子就发现马上要有“动作”了。从此以后,我的办公室里人数激增,照顾小鼠起居的,围绕小鼠问十万个为什么的,观察小鼠各种行为方式的……不用招募,一只仓鼠后勤保障队就自动形成了。
随着关注度开始上涨,当我真正在教室里上演节目之时,可谓群情激奋,欢声雷动,我只能多次小心地告诉大家莫要惊吓到小鼠。
一块电子展板将在大纸箱中的“风吹草动”全投屏给孩子们。小鼠疾步前行,每越过一个障碍,全班便整齐划一地呼出一片惊喜的赞贺声;但当它折返犯错之时,又是一片无限惋惜的叹息声;有时它甚至前功尽弃折回原点,又是一片恨铁不成钢的嘘声;但当它最终在百转千回后抵达终点时,大家一起到达了欢声鼎沸的最高点,激动异常,余音绕梁……一只小鼠牵动着大家的同一根神经,共同体验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变化。这一刻,我觉得我的确是他们生物学兴趣的摆渡人。
课堂告一段落后,来办公室慰问小鼠的人反而更多了。其中有一个名叫李果的女孩,她因为患有学习障碍症而明显不合群,生物成绩也始终垫底。从开始怯生生地站在我办公室门口,到鼓起勇气开始问小鼠各种问题,最后索性发展成我最殷勤的“小跟班”,无论擦黑板抱作业准备材料等都是抢着做,那时刻我体验到了为人师的快乐。
后来有段时间小鼠经常“越狱”,不是在犄角格拉的地方被无数双搜寻队员的目光捕获,便是在多天逃逸又耐不住饥饿后乖乖折返,于是李果同学便常来照看。看到小鼠两腮鼓地满满当当,她就咯咯笑着说“小鼠装满粮食又要准备出逃了”,然后和我相视一笑。渐渐地她开始拿作业题问我了,借我的笔记回去抄写,这多少让我有点动容:在这个和她格格不入的快节奏世界里,她的跟进缓慢而又费劲。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可怕的是停滞、懈怠和放弃,只要肯向前,未来有何惧?那一刻,我也觉得我是她的摆渡人。
实验的课堂,是孩子与生物的对话,与自然的对话和与科学的对话的课堂,而教师想要成为指点迷津的摆渡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实验进行共情的体验。只有在动手操作中,参与体验中,合作探究中,教师才能将这种认识世界、探究世界的原始方式传递下去,真正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而实验教学也将打破课堂局限,将课上课下融为生活一体,有沟通有互动有共情的体验在其中,最后达到教学的至高境界——教学相长。
实验课是我撬开新时代生物课堂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和分享是我心目中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态面貌。而我也将追寻着目标,撑起我的船桨,邂逅我生命中的过客,将他们摆渡到理想的对岸。
这是一个赤诚的新时代摆渡人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