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出现大量的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滞留在农村,涌现大量留守儿童。另外,农村很多家长为了家庭生计,长期忙碌在外,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将孩子送到乡镇寄宿学校就读,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农村小学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身为教育第一战线上的我认为:解决好农村小学寄宿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问题,对素质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农村小学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前言: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关键和重要,这关乎学生的今后成长和发展,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出努力。然而,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来说,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在农村,很多学生过早的离开父母到乡镇学校来寄宿学习,部分孩子还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这些孩子从小养成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给学校的教育管理与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立足实际,明确农村小学寄宿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制定良好的养成计划,发挥教师自身榜样作用,并与家长进行合作,最终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细微习惯奠定基础。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习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伴随着学生终生健康发展,对于原本行为习惯问题众多的农村寄宿生来说,学校加强教育,重视引导,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了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自然会影响学习习惯,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会跟随教师的步伐,也会认清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也会带动其他行为的发展。学生拥有积极的发展机会,也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第二,培养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从学生的多个层面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跟随学生的发展步伐,能够实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所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性,也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第三,学生能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背景下形成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小学生能够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在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之后,升华自己的内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农村小学寄宿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来说,一部分学生是来自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加上很多农村留守的孩子年龄小,社会认知能力弱,容易受到周围不良行为的影响。另外,有的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日常生活中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甚至对孩子放任自流。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还有大多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行为举止不端正等。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我们教师要做就是实施“爱”的教育,这些孩子从小缺少家庭的爱和温暖,教师要让留守儿童重拾久违的温暖,提高他们的爱心。人类成长离不开团体生活,个体成长与团体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把优秀学生与他们编在一起或同桌,建立“兴趣小组” 开展“学习手拉手”等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不再孤独、压力和不安全感。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自我体验和认识,以提高爱心。挖掘寄宿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到他们的智能强项,使他们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师要多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关注他们,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让他们在充满和谐与关爱的环境中养成积极的、健康的行为习惯。
(二)农村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农村小学寄宿生群体中,有大部分学生是来自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家的家庭,类似的家庭由于忙于生意、家务或者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大多孩子失去了学习上很好的监督,长此以往,大多孩子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有些甚至出现迟到、不交作业、撒谎等现象。他们有的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学生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
面对这样来自原生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进行教育引导。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平时的交谈中潜移默化地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他们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完美无缺。相反,经受挫折和磨难洗礼后取得的成功,才具有更高更深远的价值。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搏击人生的远大理想、勇气和坚韧的意志。
(三)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 对孩子的状况不明确,教育难度大。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读五、六年级后,由于监护人缺乏监管,周末大多在网吧和游戏厅度过,他们缺乏关注和关爱。另外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不能象城区孩子一样可以参加培养自身特长兴趣班的学习,也无法和父母一起参加亲情活动等等,这些严重削弱了社会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留守儿童出现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寄宿生和走读生相比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如果教师忽视对他们的管教,还有些孩子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其自尊、自信受到严重影响,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人疼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是个孤独的人,这些学生做事容易偏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生命个体,保持学生善良的天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文明授课,认真做事。比如,教师说到做到,通过自身鲜活的案例,熏陶学生。另外,教师关注每寄宿生的长处,为他们创造认真学习的机会,赏识和鼓励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行为素质的情况下,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榜样示范,能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进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讨论机会,比如某一个正能量的主题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带领学生针对自己的意见积极发言,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三、总结
作为学校,应该担负起农村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重要责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寄宿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的健康标准。当然,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农村寄宿生的健康心理行为,使他们朝着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出发,成为优秀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霞.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和实施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62.
[2]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