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共情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贾 楠
[导读] 共情指导人们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
        [摘要]共情指导人们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并教导人们尝试使用更广泛的视角来检查周围的人和事物,让人们摆脱自己的关注,学会体验他人。共情可以促进彼此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并可以使对方感到被接受,理解和尊重,从而创造一种快乐,满足,相互理解和沟通。共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具有共情能力品质的人慷慨,体贴,理解和关心他,使对方感到受到尊重,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与此同时,共情他人的人也会赢得他人的理解,关心,帮助和认可。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其共情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与学生有效互动、做好心理健康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最终提高其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养成、系统构建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小学班主任共情能力的提升机制,全方面提升小学班主任共情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与反馈能力。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共情能力 策略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学生的指导者,肩负协调师生关系发展的重任。“共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拥有“共情” 的态度,就能使班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教诲、劝说。班主任能以同理、一致、真诚、关爱与支持的态度,让学生觉得被了解、重视、关心,从而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完善了他们的人格,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面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对共情能力的内在要求,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养成、系统构建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小学班主任共情能力的提升机制,全方面提升小学班主任共情能力。
        一、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共情教育实效。
        教育培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这是因为共情教育者处于共情认知能力教育培训的第一环节,是启动共情教育活动的最初动力要素,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实际经验与授课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培训的效果。小学班主任针对共情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共情专业知识薄弱”与“共情实战能力匮乏”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共情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同理心,除此之外,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作为共情教育者如果没有强烈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就不会花时间去了解受教育者,难以传授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与感染力的共情知识与共情技巧,就无法够触及共情教育的深层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就难以适应时代的新变化了解学生的新特点。其次,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设计共情教育方案,不可“一刀切”。这就要求着共情教育者在共情活动中不能循规蹈矩一成不变,要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创造性地进行开展共情教育活动。最后,要根据不同的教育方案制定不一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二、健全共情反馈机制,制定效果评价标准。
        班主任在使用共情法前,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状况、情感状况、学业状况等相关状况,把握细节,研判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是否适合使用共情法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此外,还需班主任比对学生开展共情活动前后的心理及情感变化,科学全面的把握学生的特点。
首先,班主任在对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使用共情法时的跟踪,全方位观测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共情教育时学生的行为反应与情感变化,把握学生对共情教育中的情感规律。充分利用数据归档技术对每一次评价进行统计归档,建立教育效果反馈数据库,为下一次进行共情法的使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其次,创建专业的评价队伍,建立专口的人才队伍进行评价才能够保证评价指标转化为评价结果时的客观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拔一批适合从事评价工作的人员,通过对其评价技术培训和评价职业道德的培养。最后,制定长期的监控制度必不可少,为此保障评价工作科学运行。强化对评价过程监管,对学生反应问题进行重点关注,评价过程结束之后,允许评价客体对评价结果提出质疑,工作人员及时向评价客体反馈结果,确保学生的知情权。
        三.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是一种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体验式的训练,班主任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刻体会与特定环境和人物互动时当下人物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共情的基础。通过情境模拟法增强班主任共情能力时,可以多感觉,多接受,多练习,可以采用听录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阅读文字材料、进行情绪追忆等方法联系共情的技巧,比如 Barone 等组织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以提升学生共情的准确性,徐敏在进行培训时也组织被试观看卓别林早期的电影,从而提高被试的非语言信息沟通能力。提高班主任共情能力的方法运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通过情境模拟,有针对性地进行情绪体验训练,提高情绪识别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增进对学生的理解。
        四.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是实践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提升过程,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和技术积累,是个体、国家成长进步的重要环节,是一个过程。班主任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体验,这个过程和内容是复杂、分散、没有逻辑的,众多的体验背后又有着深刻的联系,需要班主任在体验、学习后归纳总结进行理论提升,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共情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比如可以在情境模拟中就某个阶段、某个节点的感受、想法、行为等进行总结和讨论,特别关注情境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积累丰富的共情体验和处理经验,有助于把握规律,实现为共情能力提升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颖,戎幸,国外教师共情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96-198.
【2】陈建文,许蕊.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7(9):27.
【3】陈宁,卢家楣,汪海彬.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4(9):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