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塑造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杜洪波
[导读] 在的中学生,尤其是00后的中学生,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00后的中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培养有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发挥其作用了。借着新课改的东风,结合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以及00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同行们一起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问题,我想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和启发的。
        关键词:自主;合作;研究;快乐

一、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现在的中学生虽然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但学习上仍然存在惰性,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差,如果教师不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他们甚至可以得过且过。只要我们经常去检查学生学习资料的完成情况就不难发现,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按时完成练习,少数学生的资料甚至还是空白的,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批评?训斥?惩罚?我看还是从师生双方去找原因吧!
        首先,教师这一头。我们是否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家都知道,现在配备的同步学习资料,一般都有基础知识的填空这个环节,只要学生对照课本、认真阅读就可以找出这些基础知识的内容来,而教师如果不提出明确的要求,不强化对这个环节的检查落实,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备课是非常认真的: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材料,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但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些都是老师在做,不是学生在做,学生没有动起来。因此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工作要留给学生去做,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网络、电视、报纸、学习资料等,尤其是学习资料里面有许多对基础知识的概括与归类、有表格、有图示、有知识网络、还有时政热点、典型案例、趣味材料等等,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及时应用于课堂教学,效果要比由教师用口告诉学生强的多。
        其次,学生这一头,为什么会出现较多的学生厌上思想政治课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主意识不强,依赖意识强,吃苦精神不够,享乐意识比较严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学习目的和奋斗方向模糊等。00后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享受着父母、祖父母的宠爱。即便是农村来的学生,也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这些都需要老师的疏导,需要家长的沟通。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导致学生“三观”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家庭观念淡薄、缺乏感恩意识,因此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三观”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进行感恩教育等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只有先解决了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只有把学习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学生才会付出真正的行动。
二、变“独研”为“合作”,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体
        虽然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还是很少交流与合作的,他们自我封闭,其中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

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了“讲授式”教学,课堂上“一言堂”,教学形式单一,即使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也是让学生带眼看、带耳听,即使课堂上声形并茂,也不过是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得到享受,而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表达与思想的交流,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课堂形式,哪一种辅助手段,让学生动起来是必不可少的。
        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的引导,每次的教学中都要设计好、预留好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的问题,在上课之前就分配好学习小组,按照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性格特征等以互补性原则进行分配,课堂上才能让每个小组都有话可说,优生带动“差生”,积极分子带动“消极分子”。当然有合作就会有竞争,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竞争,通过比较,通过优化,让全体同学动起来。平时我们说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其实就是要课堂中有学生的表现,有学生的竞争,课堂上可不可以来一场演讲赛?可以。可不可以来一场表演(小品、相声、戏剧等)?可以。只要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就行,所有的比赛、所有的表演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 ,都会有一个结果,一个评比的结果,一个竞争的结果。
三、变“接受”为“研究”,让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神童”,而且缺乏发现,学生从来都不是只知被动接受的人,他们身上蕴含着无限的潜力,不要以为只有老师才会研究,其实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每人都有一套自己行事的方法,他们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展现自我,我们何不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用之于学习呢?
        课堂上不要听不得学生的错误回答,更不要听不得学生的质疑甚至指正,其实学生都在研究、都在思考。不要把研究看得很神秘,正如有教育专家说过: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确定下来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科研。学生也是这样,他们主动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一起研究,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只要他们会去关注、会去发问,就说明他们的研究性意识增强了。当然要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不是单靠提问这么简单,要有一整套的培养提高措施,要形成制度、要注重落实。比如教学的顺序不是从理论到实践,而是从实际到理论。问题的提出不是机械的提出,而是预设生成、步步深入,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纠错意识,每节课都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所收获。
四、变“学习”为“生活”,让学生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体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机械单调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每天都是“三点一线”活动,但即使这样也不要以为找不到学习生活的乐趣。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既具体又抽象,就看我们教学中如何去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了。跟学生讲清楚,我们每个人平时的生活就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我们学习思想政治课就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到各种生活中去。我们学哲学更是为了学会如何去掌握生活的本领,是学方法、学技巧的一门好科目,学好了思想政治课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以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一辈子都用得上的知识。
       
参考文献:1、《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3、《新课程》(山西出版集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