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略读”遮望眼 讳言“精读”放自流—从胡国花老师执教的《彩色的非洲》谈略读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尤晓彤
[导读] 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从这描述来看,新课标中没有规定略读课文应当怎样教学,仅是点明了略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不一定非得在略读课文中习得,在精读课文中同样可以运用这三种方法。
        略读课应“略”在何处?是否因“略读”二字就不敢提“精”呢?这些问题却引发着我去思考,去追寻如何上略读课的答案。
        基于此,我结合胡国花老师执教的《彩色的非洲》一课,谈谈自己对略读课教学的一些看法:莫让“略读”遮望眼,讳言“精读”放自流。
一、略读教学,要进行“精”处理,不能一略而过
        略读,并不能等同与略读教学,正如阅读不是阅读教学一样。略读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对略读课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细读文本,设计宜精处理,不能一略而过。胡老师的教学设计不管是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熟记词语;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的拟定,还是教学环节(谈话导入,走近非洲;进入情境,感受非洲;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研读课文,感悟非洲;总结全文,携手非洲;课后拓展)的实施,都让人看到了教者对教材的细读和把握是非常到位的,教学设计是留有空白的预设,正是这空白让人看到设计的精妙,而不是放任学生自己读书,教师失去课堂教学平等首席的空预设。
二、略读过程,“略”与“精”并行,不能单一存在
        略读课文一般都是安排在本组课文的最后一课,很多人都认为,略读课就是放手课,只有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这才叫真正的略读。老师稍一引导,或者是在段落中进行讲解,那就不符合教学要求,模糊了课型,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对这种看法,我不以为然:精读和略读是两种方法,在操作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处理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师要有自己的主见,(有些在大修订教材的略读课文,在新课程教材中就是精读课文)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在略读课中运用、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略与精应该是并行的,该略时略,该重时精。
(一)整体感知求略
        略读课文,只要求学生粗知文本大意,学会浏览、从中获取信息。由于前面已有了相关主题的文章,加上略读课文前还有阅读提示,所以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时求略,教师不必进行细讲,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读到的大概意思即可。胡老师对这一个环节处理得非常好,真正做到了略读,她仅以“作者对非洲的感受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读书后找出了能体现作者感受的真切的句子,“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就是课文的大意,然后就围绕这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真正落实了略读课之“略”。
(二)重点感悟求精
        有人认为“略读课文,应该是少读为佳。”这一观点,我难以苟同。

略读不是少读,略读课文同样要多读,这“多”包括多层次;它也不是浅读,不是线式的读,也不是接受性地读,而是创造性的读,反思性的读,批判性地读。只有这样的读,学生才会在读中跟文本、作者、老师对话,才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阅读提示抛出的问题,也是胡老师指导学生读书的一个抓手,学生依据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性的读书,圈圈、画画、写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在班级中汇报“非洲的骄阳蓝天、植物世界、动物世界、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是彩色的,课文重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如果胡老师只要求学生读一遍就过去了,试想,学生真正能感受到非洲的彩色体现在哪里吗?他们能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非洲独特的风土人情吗?
        三、拓展要适度,课堂“略”去的不应该是读书声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从这一意图上看,略读课文教学的自由度增大,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很大,拓展度也高。遗憾的是,我在听了不少教师上的略读课后,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发现,他们的教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拓展得多,读得少!也许是看了“略”字,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把读的过程省掉了?把略去的时间,做了无度的拓展,而这拓展基本上都是用多媒体展示的,声、光、色、形在课堂纷呈,文字、图像、声音、影像交相辉映,缺少了读的课堂,冲淡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把略读课变成单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成了不折不扣的“放映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步给了多媒体,这样的拓展让人不免心生伤感,语文教学连根都找不到了。胡老师的拓展安排得较好,让学生课后去阅读《走进非洲》这本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网上或是书籍中去搜寻中非友谊的文章。她的拓展是真正的课后延伸,激起学生对非洲这块土地的关注,饶有兴趣地去探寻知识。
四、略读课文教学,不必因“略读”二字而讳言“精读”
        众所周知,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任学生,一节课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略读教学的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引导学生加以总结与反刍,他们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因为对略读二字的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略读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大意就是浅知,就是少知,这样的教学是极其无知的。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那是因为少了生字的学习,但在阅读的方法上,决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在略读课文上积累优美语言的目的。也才能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胡老师的“研读课文,感悟非洲”这一环节的安排,不应该被评为精读过度,我倒以为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正是这处精读,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文,品味到了语言的美妙,感悟到了非洲的独特风情。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略读课文也一样,我们思考“略读课应该如何上?”并在教学中实践,这已经是用心在教学教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上理解的“精读课、略读课”,要敢于冲破“课型”的藩篱,树立大语文观,增强课程资源意识,“精”“略”依教材、学生实际而定,那略读课也就成了高效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