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身为新时期数学教师应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笔者结合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探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教育信息化;对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环节,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有着重要影响。新课改指出,应注重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有效性。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小学生为未来数学学习与自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从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来看,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活动好动比较调皮,同时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奇的事物。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具有一定难度。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知识灌输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的枯燥、无趣,而学生也因考试而学业繁重、压力巨大,导致缺乏学习热情。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能够为学生构建生动、直观的数学课堂,营造趣味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提高课堂专注力,主动学习数学。
例如《图形的运动》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在课前先运用多媒体展示风车的一角,让学生进行猜想,而后通过旋转的动画效果一步一步展示风车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课堂导入使得学生对图形的运动探究产生兴趣。接着笔者又展示了电梯升降的动画示意图、蝴蝶结剪纸等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旋转、平移、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特征。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为直观地进行数学观察,学习新知,还可以深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此外,多媒体营造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的案例进行联想,如轴对称联想到奥运五环、平移联想到汽车在平直的马路上行驶等等。可见,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化繁为简,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但是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理解具象化知识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其学生数学,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思维的发展有助于逻辑能力的提升,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时,笔者创设购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超市的货品,并提问:“如果你在逛超市,你想购买什么呢?”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货品形成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记随机选择三个学生的购物清单,并输入到电子表格中进行展示,而后依据清单提问:“这三位同学分别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计算一下吗?”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运用到了加法和乘法,有的采用分步计算的方式,有的列综合算式解答,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混合运算的规律。为了清晰的展示思路,笔者指导学生边探究边绘制思维导图,最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运算顺序,使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深刻记忆。
三、视听结合,促进知识体系建构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感官,通过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做可以深化学生的知识探究,使其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在不断的应用探究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日后学习奠定扎实基础。三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随着学习强化其思维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因此视听结合能够很好地引导其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课时,教师运用网络搜集很多实物图片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如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不规则存钱罐、汽车等等。笔者以汽车为例进行深入引导,呈现不同角度的汽车图片,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汽车的哪一面,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样子也有所不同。并且笔者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计算机的画图功能绘制物体的不同面,以此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笔者还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观看,完成复习任务,总结本课知识的重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初始阶段,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数学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又发挥这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构建符合新时代学生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课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梅. 浅析教育信息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研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1).
[2]周璇.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 传播与版权, 2019(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