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的通知,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揭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随后各学科教学研究者及一线教师们开始着手研究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科课程教学要求。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同时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任;如何在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目前化学教研工作者及一线化学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单元教学
如何从课程内容着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现目前化学课程改革面临的难题之一,初中化学课程内容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视角去看待物质世界,同时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元素观,感受化学独有的学科魅力。
一、从物质认识体会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这里的“物质”不仅仅是我们可以看见的东西,更是一种“客观存在性”。从化学科学的视角看世界,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科学认识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及其转化。化学课程内容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种,它的学科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所以物质的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专业术语表达的严谨性,如物质的构成和组成这两个概念的学习,构成属于微观观念,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组成是相对于宏观而言的,物质由某某元素组成。分子与原子的结构认识属于微观层面,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分子与原子的微小,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双向关系。注重知识本身所表达的涵义,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切实让学生体会在化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以微观或宏观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从而内化“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分子运动意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而且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的速率也随之加快,这一点通过课堂演示小实验得以论证。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以原子的构成示意图的剖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并且教会学生能够将这一实质作为物质发生变化的判断依据,不同分子参与反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基于粒子的这种特性,才使得我们的物质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分子的特性中还提到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分子之间引力与斥力的相互作用力。经研究发现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与距离有关,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生活案例打比方,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如篮球打气,当篮球被慢慢打得很胀的过程,篮球中分子越来越多越来越拥挤分子之间的距离就会慢慢的缩短,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也都在慢慢增大,直到分子间达到一定的距离时,篮球再也充不进气,说明这时分子间的引力就与斥力就保持平衡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解析知识层次关系,便于学生掌握,根据真实的教学案例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学习中的变化观念。初中化学分子运动中的平衡作用力,虽然这个平衡属于物理原理,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化学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中的平衡思想,为后续在高中学习化学平衡奠定基础。
三、从微观粒子视角建立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
化学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这意味着学习化学应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特别是在涉及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的学习时,教师应抓住几种粒子之间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微观层面的化学知识体系。通过物质的结构模型的学习,认识简单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化学反应推理。
教会学生在解题时根据粒子间的相互关系,当给出物质、元素、原子、离子任意一个关键因素,都可以作为解题的依据,然后推断出其他作为结论的因素,主要在于能够建立并掌握这些因素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再依次进行分析推理。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来看,只要掌握这些知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就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构架,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从物质的认识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再到宏观概念元素的学习,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其中模拟分子运动探究实验、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的呈现都能够很清晰的体现出科学的知识建构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时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构成有一个清晰的感受和认识。
四、以实验探究引导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型学科,其多数理论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都来源于实验技能性知识的实践总结作为支撑。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如在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中有一个对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原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让学生针对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进行改进,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每一个实验装置都让他们自己去组装,体验实验探究的整个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可以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辅助学生完成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只有学生自己亲自体验过整个实验探究过程才能对实验探究的方法、流程有所了解,才清楚在实验中存在哪些不足进而主动思考进行实验创新。
五、以化学科学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进行化学学习的前提,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如果科学没有标准的界定,那将会使科学的研究乱作一团,呈现各说各有理的学术氛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补充一些有关化学的研究造福社会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化学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每一次重大的化学发现或是发明都极大地促进人类的进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责任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结语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能体现出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独特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研发新的以适应当代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配合现代多媒体教学应用,努力打造适应现代学生个性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所创新,做好教学准备,找准知识核心,组建新的知识构图。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化学知识中去,让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魅力,使中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学红,温曙光.对核心素养下中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本认识[J].教育现代化,2018,5(45):382-387.
[3]梁永平.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32(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