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 廖友新
[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个是很关键的事情。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个是很关键的事情。我国的新课改同样倡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如何激发初中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作初步的探讨,并初步得出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  有效课堂
       
数学作为初中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其重要程度和学习难度令学生既不能丢弃却又难以忍受,要想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好数学,就得想办法令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而其基础应该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堂。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消除数学枯燥、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轻松、愉快型课堂模式是一个方向。       
        有人说,只要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他们就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这个说法或许过于绝对,但也很有道理。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摆脱以前的管理和被管理之间的简单关系,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向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向正向转化。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老师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大厦铺垫的最初基石。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很自觉,高兴地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
        对学生的看法不能够建立在简单的成绩上,要因人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当然,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公平。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增强学习情绪。因人施教是培养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必需的一步,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分等指导。我常把每班学生分成优、良、一般三个等次。“优”是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良”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学习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一般”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通过因人施教,分等指导,让“优”学生“吃得饱”、“良”学生“吃得好”,“一般”学生“吃得了”,这样做使这三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每堂课、每个提问、每道题的点滴成功中不断积累,最终凝聚成较充沛的“能量”,促其扬起前进的风帆,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数学兴趣。 
        除了情感方面之外,课堂的模式同样是关键。

如今,“合作学习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也是各个学校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了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形成各自能力的互补;能够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小组中的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式的合作。这样的评价机制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够脱离实际而去制定过于理想化的机制;其次,这种评价机制尽量不要太过于繁杂,以至于令学生都无法理解这种机制的操作模式和意义;最后,这种评价机制必须是为了合作学习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而制定,而不是脱离这个目的。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初,学生往往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合作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必要基础,有了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就能形成一股力量, 使在团队中个人的学习将更为成功,同时为今后个人的深入发展打好了基础。小组合作能让学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可以高效率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并且在合作中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目标。
        数学是一门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等素质的学科,单单是合作学习还不行,学生久了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还要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
        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件极为有用的武器,也是他们成长的一种很必要的学习动力,通过培养情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主动自学,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学生可以逐渐地培养合作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
[2]《数学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