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乘法是继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计算方法及能力的又一次质的提升。它既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巩固和延伸,更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承担着整个数与式运算教学的铺路石的作用。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后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教学;常见问题;教学思考
长期以来,表内乘法教学方式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一直从未停歇。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使乘法的入门教学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新天地。这里,本人也就教学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略谈点滴自己肤浅的见解和体会。
一、对乘法意义教学重视不足,加减法与乘法之间过渡模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实际是,对乘法的由来和口诀的形成一带而过,探讨极少,更有甚者直接跨过对这两者的探究。使得乘法给学生的感觉就像从天而降,破土而生,最终导致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由加法到乘法的过渡,教学设计好了。处理得当了,学生不但学起轻松,而且理解起更容易。在教学实践中,多设计些引入型问题。比如摆小木棒,3个一组,摆2组,要求学生计算一共要多少根?学生会列出算式:3+3=6,再摆3组,要求学生计算一共要多少根?学生能够列出3+3+3=9,再摆4组,要求学生计算一共要多少根?学生依然能够列出算式:3+3+3+3=12,然后再摆5根,6根……。如此这般,提出问题:1、大家有没有发现上面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你觉得可不可以换一种其他方式,使上面的这些算式变得更简单一些?(为乘法的引入作铺垫)
再换其他的学具,比如五角星,三角形,剪纸小动物等等,按同样的方法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进行摆放,每增加一组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全部完成之后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形成共识: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乘法意义的教学——“求几个相同加法的和的运算可以用乘法”并用乘法的形式表示出以上的式子。这样以来,什么是“乘法”就自然而然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形象”然后再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乘法相比于加法的优越之处,知道了使用加法计算上面的问题没有乘法简单方便,从而激起更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二、由加到乘的过渡完成之后,急于乘法口诀和运算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引入乘法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讨论乘法口诀和教学生如何根据口诀计算乘法算式,这是教学之大忌。学生学了乘法之后,还得教育他们不能“忘祖丢根”。从乘法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乘法仅仅是加法当加数相同时的一种简便计算,所以,它的本质还是加法,是加法的升级版。在初期的教学中,相同加数求和的运算和乘法运算应该对等出现,不但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个人意见还应该多设计些加法和乘法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增加些加法不能转化成乘法的例题的设计,如:2+2+2+2+3。让学生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强化认识。在学生逐步熟练之后,方可减少加法的计算,转而重点训练乘法,这样知识的迁移过渡便无缝对接。也为后面学习乘法口诀和理解不同口诀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
三、忽略乘法口诀的生成过程,只重视口诀的背诵和使用。
为简单省事,对乘法口诀的生成探究极少,甚至一带而过直接给出结果,然后转入运用。上面提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的一种训练,为学生良好数学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础。乘法的每一句口诀都不是凭空生硬得来的,对每一句口诀,弄清楚其具体含义,掌握其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忽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联系的探讨,对乘法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必要的挖掘。
举例如二五一十和三五十五两句,后者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2×5+5的基础上,结合乘法的意义,即2个5再加一个5,就是3个5,计算2×5+5=10+5=15从而得出3个5是15即三五十五的口诀。同时举一反三,将这一过程反过来,即通过三五十五得出二五一十,具体方法为计算3×5-5,即3个5减去1个为2个5,再由3×5-5=15-5=10,得出口诀“二五一十”,通过上面的讨论,让学生感知到“五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相差5。其他的乘法口诀可以以此类推。在加强口诀横向联系关系发掘的同时,不忘其纵向关系的研究。再举例如:二二得四与二三得六之间的对比,上面是2个2,下面是2个3,都是2个,1个3比1个2多1,所以2个3比2个2多2,所以2×3比2×2多2,即4+2=6,同样,(纵向)3的口诀下一句比上一句多3,4的口诀下一句比上一句多4,几的口诀下一句就比上一句多几,反之亦然。这样多角度讨论,口诀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教学中,这些工作做全,做细,做踏实了,然后再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就简单得多了。当然,在学生背诵口诀时,可以多种方法并举,横着背,竖着背,倒着背,同桌背,小组背等等等等,这样效果就会与众不同。
五、注重单纯计算能力的培养,忽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忽略解决问题的训练。
教材解决问题部分的安排与设计既是乘法计算能力的提升,也是乘法意义的再认识,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问题,简化提炼其实质,把落脚点归结到乘法意义上去,学生理解就容易得多,也会避免通常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愿主动去接触“解决问题”类题目的通病。
六、缺乏个案教学。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个别存在知识理解与运用障碍的学生关注不够,总觉得这部分知识本来就简单,大家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或者平时的课堂中,看到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活跃,作业也不错。不去关注一些细节,比如:书写,两个乘数位置顺序是否有讲究等。殊不知,一团“热闹”课堂表象下隐含的个别差异,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个别学生“掉队”现象发生。深入发掘,精准实施个案教学,从源头找起,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虽然,作为一种新运算的起步教学,其知识涉及面少,算理较为简单,但对于一个有准备的教师来说,在教学之前还是得考虑到以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避免教学步入不必要的误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修武.小学数学乘法入门教学探究[J].读天下(综合),2019(19).
[2]卢言洁.小学数学乘法口诀的教学技巧[J].华夏教师,2018(04).
[3]葛秀兰,孙小艳.小学“整数乘法”计算教学错因分析与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9(11).
[4]徐云清.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口诀的运用技巧[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41).